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活动时间:2016-04-12

活动地点:北京市金融客咖啡

4月12日,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将携新书《文明是副产品》做客阿里晶读第十期。这位功力深厚、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是学术派中的意见领袖。 书独辟蹊径,以创新的视角为我们打开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那些不可思议,一切在意料之外,一切又在情理之中。郑也夫犀利而不失幽默,深刻而又很先锋。这场读书会必将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盛筵。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郑也夫:文明只是副产品

郑也夫其人:个体智力劳动者

郑也夫说自己是老愤青。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位另类的学者:爱批判、观点犀利、直言不讳、一副语不惊人、时刻作猛虎下山之势,还有些不入世俗的清高。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对于是不是社会学家,他不在乎。他说,“我是使用八般武器的人,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史学,等等。我一点都不在乎我是哪个学科的人,甚至宁愿作盲流,不愿作专家。”


他说自己不愿做专家,但从其履历看社会学的专业一直没有变过。社会学让他的研究注意力积极发散,大有意见领袖的之模样。


3年前他出版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对当下教育病因分析鞭辟入里,言辞亢奋——书中所言,“在49年后中国大陆接受过小学6年以上教育的人,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他还炮轰大学扩招制度,称其“不符合人性”。也夫先生进入教育事业,曾被教育学家称为幸事。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除了教育,电影、体育“入他法眼”的,也会评上两句。


看完《老炮》,作为50年代出生的北京土著,他口不留情,兵不血刃。他说,如果搞不懂胡同”流氓文化“讲规矩、重义气的内涵,和大院斗殴的混蛋特征,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鸡口与牛后、驴唇和马嘴一锅煮。


CBA总决赛出事了,他发博客:“我不承认今年CBA的冠军。你以为你是谁?很清楚,一个侏儒。”


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说,“我认为自己是真诚的,不虚伪的。除此之外又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这就不是我的事了。”一副直心是道场的自信。他的批评绝非对不满的发泄,而是以理性的学术分析直面社会的阴暗面。


这样一位另类学者,15年出了一本另类学术作品——《文明是副产品》。


这样一个需要在心里琢磨打转一番的名字,讲了怎么“严肃”的文明史?


我们一直以为,文明总有一个坚固的起点可以供我们回溯。但《文明是副产品》提出来这样一个命题:“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


郑也夫认为,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可能并无实际用处,但恰是这些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所包含的知识与文化,要比那些有具体用途的东西大得多。无用之学,最有大用。


这位个体的智力劳动者,他坚持智力生活,乐于做一个怀疑论者的思考。


他坚持的动力是什么?他说是乐趣,是还能想得动。想不动,乐趣也将消减。


你想跟随他一起做一个智力劳动者吗?至少,我们还能想得动。


郑也夫的故事


1

祖籍不可考。 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 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

2

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 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 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 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

3

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郑也夫其书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细致的考辩,对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这些人类早期的伟大发明,进行了大胆的推论,从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文明的起源。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2016年4月12日(周二) 14:00——17:00

活动地点: 北京市


主办方:中国经营报社 商学院杂志

联合主办方:中信出版社

承办方:中国经营者俱乐部

支持方: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报名咨询:136 8335 0999 刘老师

或直接扫描下面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咨询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郑也夫说自己是老愤青,很准也很对。在很多人眼中是位另类的学者:批判、犀利、直言不讳。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时刻作猛虎下山之势,甚至有些不入世俗,但他依旧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高。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他说自己不愿做专家,但从其履历看社会学的专业一直没 有变过。但,他的视野远不止于此。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郑也夫

阿里晶读第十期之“郑”眼旁观——文明是副产品昨日在金融客咖啡举行。一直“愤怒”的郑也夫教授从外婚制、农业的起源、造纸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几个方面,给大家娓娓道来这本新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发散的思维、颠覆的观点、思想的共鸣、机锋相对的问答,这次读书会上,我们感受到学术思考的魅力和对当下文明社会的豁达态度。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春日里,金融客咖啡的四合院,明媚透净

郑教授说,“你不要以为,人类一切伟大的成就伟大的发明都是目的和计划产生的,你不要彻头彻尾迷信计划、目的和人类的理性,有很多事情是不是这样出来的。”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历史上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些弯路。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我们不是鱼,不知道鱼的快乐,我们回不到过去,不知道那些创造的原点。

不过,本书探讨的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与大家的生活关系太过久远。所以一开场,郑老师一句我是一个异类,给大家提供的东西如果有营养的话,那可能就是B12这类比较稀缺的维生素。一句话就提高了大家的注意力。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郑也夫拒绝平庸的思考,他的读者愿意追随

22 年前,郑老师突发奇想的一个想法,22年后能够把这本书实现,也很感慨。虽然,有人可以随便举例反驳,比如长城就是目的性行为、计划性行为的后果。但是, 郑老师也可以举例青霉素,甚至是本来治疗心脏病而后被另做他用的伟哥来做论据,但终显薄弱,所以,郑老师把思考放在了文明之路上的那些里程碑发明。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花15年时间创作一本书,满满的心血和毅力,当被问到是否有续集时,郑老师坦言,干不动了。人类是因为进化更高级而抛弃了群婚而走向一夫一妻的吗?

今天我们对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视为理所应当,认为人应该是脱离动物性的高级生物。但是,实际人类走向一夫一妻制为主,多偶为辅的婚配制度是与其生理特性相关的选择。

人类最初的婚配方式是不是一夫一妻呢?恩格斯说是群婚,但郑老师认为今天存在的原始部落,没有一个原始部落是群婚制的,主流都是一夫一妻制。在哺乳类动物中3%是一夫一妻制,灵长类动物里18%是一夫一妻制。人类就有可能在这18%里。那是什么样的生理特性呢?

一个是二态性,就是雄性和雌性除了性器官以外的体态差异,比如人类的近亲黑猩猩,雄性的个头是雌性的两倍,二态性就是两倍。因为黑猩猩是群婚制,谁的体格更 大,谁就拥有交配权,一代代的进化下去,雄性个头就越来越大。

而一夫一妻制度的长臂猿的二态性是1:1,雄性和雌性差异最小,因为不论体格,雄性都可能获 得交配权。人类的二态性居中,是1.1:1,所以有可能是一夫一妻制为主而多偶为辅。

另 一个指标是睾丸占据体重的比例。黑猩猩的睾丸的重量占据自身体重的0.27%,而人类是0.08%,大猩猩是0.02%。这也暗含对性资源的占有和争夺。

群婚制的黑猩猩为了争夺交配权性器官越来越发达,反而一夫多妻制的大猩猩,因为“统领的妻妾无人敢接近”,更多依靠是身体和专横,所以性器官反而越小。而 一夫一妻制为主的人类居中,可见未经过群婚的筛选。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活动开场前,到场的嘉宾

但灵长类动物选择一夫一妻制,统统都不过群体生活,只有人类离不开群体。这样其他雌性就会产生诱惑,一夫一妻制就必然不是很牢固,最后慢慢进化,结果就是一夫一妻制为主体,也有多偶制。

同时,一夫一妻制度的产生跟武器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因为武器的存在,男性之间在交配权之间的竞争,不再限制于体型之间的差异。所以,体型弱小的人都有可能获得交配权,所以他们才都有可能加入团队协助,贡献智慧,才可以有群体生活。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阿里晶读走过了第十个月,每次对这个座位的等待,都是一种对知识的守候。

那 外婚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因为外族的姑娘比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姑娘对男性吸引力更大,比如原始部落之间会经常抢婚。第二,禁止内部通婚。因为近亲通 婚特别是乱伦容易破坏内部的合作秩序。男性的本性是找远处的(女性),法律是顺应人的本能的,所以,法律禁止内部通婚可以实现。

农业的起源是因为饥寒交迫的原始人类走向文明最伟大的选择吗?

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起源,是因为没有农业人类生活饥寒交迫,没有粮食积累,但其实原始人类和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大部分都是可以找到果实的。之所以不定居,不储存粮食,是因为原始人类靠采集生活不需要储存粮食,大自然就是仓库,就是冰箱。

原始人类狩猎采集是可持续的,而且非常自在,生活很充实,没有空 虚,劳务不繁重,而且有挑战性,比如一帮人干掉一只老虎,要今天打一场篮球,玩一场游戏更刺激。反而进入到农业后,人类变得更加辛苦。

在 郑老师看来,进入农业是一条不归路,就如进入工业革命后,就回不去了。富足的天赐的“圣米”是对人类的诱惑,所以他们不愿意再离开。那时,天赐的圣米—— 野生谷物的果实容易脱落,落入土地后就会再生长,成熟期时间又不一样,所以,人类开始定居,人口激增,食物供不应求,于是团队开始去种植,希望能有一块土地能源源不断产出“圣米”。所以,“农业不是产生于压力和困苦,相反产生于野生谷物最丰饶的地带”。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下午2点,一场关于“维生素B12”的营养读书会开始

而定居种植以后,对于野生作物的驯化是不知不觉进行的,并非是有农业科学院这类的机构。因为野生谷物的易脱落使得人类收获的果实都有不易脱落的基因,虽然收获的时间不同,但是种子的发芽期和成熟期相对一致,一旦种植成熟期相对一致。

所以,农业的起源不是为了人类要追求进步,奋斗有目的性的,而是天赐礼物的诱惑和无意识的行为下产生。

造纸术的改良来源于一个善意的谎言?

在郑老师看来,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他的地位其实是被夸大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了“纸——絮一苫”,释义是指破旧的丝织品不断去击打,然后形成做纸 的原料。

但在今天看来,这就是不可能的。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最早出土的纸目前是西汉的纸,检测发现里面都是植物纤维,没有一个成分是丝织品的。西方科学证明,动物纤维,比如蚕丝就如头发一样,怎么打都打不出纸。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六十六岁,自在,无所畏

而许慎所说的纸,应该是植物纤维的树皮布。在人类古代有两种制衣的手段,一种是纺织,比如说蚕丝,或者植物纤维,比如麻、棉花。还有一种更为古老,就是“树皮布”。用树皮经过敲打成浆糊然后风干后形成薄片,经过裁剪做衣。

而 “造纸”就有可能是树皮布的副产品,因为有时候在敲打后,太薄的部分就可以当做书写的纸。但当时占据书写载体的是帛,非常珍贵。当皇帝命令蔡伦要上供大量 帛书时,工匠们只好把用树皮布做的纸张进贡。郑老师认为,为了让贵族能接受和认可这种纸,工匠们编了个谎言就“此亦蚕丝所作”。只有当纸张的质量超越帛书时,才有可能挑明它的卑微出身。《后汉书》“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当然,各种猜想都没有事实上的确定性,只有逻辑上的自洽与不自 洽,推论上的合理与不合理。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必须要集中精神,否则跟不上节奏

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是拓印与碑刻的一次美好相遇?

雕 版印刷术有两个先导元素,一个是印章。印章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有不同说法,一种是战国,有2500年历史,若起于尚存争议的殷末,则有3100年历史。而美 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在7000年以前就问世了。它是西方的产物,是为了传递信件、物品之间保密等用的一种手段。当印章与纸张结合,并以阳文反刻出场时,印刷 术中的“雕版”便呼之欲出了。

第 二先导是墓碑。汉朝时的选官的标准是“举孝廉”,这导致很多人为了做官就给父母厚葬,并请最好的书法家和石匠给父母立碑,以显示自己的孝顺。所以树碑就很 流行。上到皇家,由于秦朝焚书坑儒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对儒家经典,并且把经学神化来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从而引发“古今文之争”。为了树立 权威、以正视听,东汉时期,熹平石经问世。后代人们开始经历从“石经——拓印”的推广运动,印章大型化开始。这样看来,为了维护皇权统治而产生的石经,无 意中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产生。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互动问答,问中要害,问出未知

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影响来自拉丁文的《圣经》?

关 于活字印刷术,毕昇的名字却远不如古登堡更为响亮。郑老师讲到,当雕版印刷术遇上西方的拼音文字后,1450年当古登堡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机开始转动的时 候,东西方文明高度马上就开始产生了本质变化,于是再过个几百年,就几乎注定1840年的悲剧。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和通行于欧洲的拉丁文联 手实现的,因为投资商通过大量印刷以拉丁文版的《圣经》为主的图书来获取利益。

由此看来,这些伟大文明大都是人类非主动性选择,而是不可思议的旁支错节造就而成的副产品。当历史的发展朝向许多不确定性,那是不是我们要怀疑人的主观能动 性能有多大作用?但正如郑老师在回答听众问题时所讲,他并没有彻底否定就是目的性行为和计划性行为,反而是因为目的性和计划性让文明产生后逐渐发扬光大延 续至今。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时,真正的文明计划不来。

他认为,不要线性地看待问题,不要太崇拜理性,崇拜效率。文明的产生需要比较宽松,比较宽容的环境,需要容忍人的多样性,容忍怪才。因为最终保护的是极小撮文明的候选人。而他,就是这样一个文明社会中的怪才。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读书会结束,让更多思考留给阅读

阿里晶读第十期—《文明是副产品》读书会

与主办方代表合影留念,郑也夫老师露出难得的笑容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