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会有失业潮吗?

2016-02-15 3382 0

年过完了,假期结束了。翠花、淑芬、建国们回到北上广深,纷纷变回了露西、薇薇安、史蒂夫。要上班了,还有的要换工作了。但很多文章都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真的是这样吗?


在冬季达沃斯论坛召开前夕,论坛曾发布报告一份报告,指出新一波工业革命将创造210万个新工作岗位,主要领域包括电脑工程、数学。但是,710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其中办公室白领和管理岗位受冲击最大。这意味着未来全球将有500万甚至更多人面临失业。那么中国呢?


2016年会有失业潮吗?


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即经济运行去杠杆、工业去产能、楼市去库存、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补供给侧和人力资源短板。


此前,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曾撰文指出: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但就业状况无恙。但也许在2016年,中国可能逐渐面临职业难求、薪酬难涨的持续压力。


财经评论员齐俊杰近期的文章中指出:失业潮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其他行业主要表现在收入下降,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上。所以这是韬光养晦的一年,扛过去不折腾是对大家的忠告。


在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中也确实发现,经济不好!很多亲朋好友的厂子、公司都关门倒逼,或者随时歇业,有的制造业工厂,从来都是过年放3天假,初三就开始加班的,但今年听说早早就放假了,一放放到正月十五才上班。不是因为老板傻,而是实在没那么多活可干,老板们显然也不能亏了,这些制造业工厂大部分都是底薪很低,开工赚工时,多拿加班费的,所以长时间放假,工人们收入基本被打了对折。不过这还算是不错的,听说南方几个朋友的厂子,已经裁了几轮员工了。


有的老板说,今年的生意肯定不会好做,客户少了,订单少了。出口生意还不够汇率折腾的,国内做衣服的也基本没什么人要了,而一些做化工的,则受到环保的要求,基本都停产了。至于小钢铁厂,五金厂在去年就已经干不下去了。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了,这是相当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第一企业负担太重,实在活不下去了,各种税费加在一起,企业不创造40%的毛利,基本上很难生存。第二资金缺乏,银行很难贷款了,即使拿到钱,利率的风险补偿也太高,如果借钱的成本在年化10%,那还不如把厂子关了什么也不干。第三,用工成本太高,工人现在要价太高,企业如果要转化这部分成本,必须加在商品上,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工厂都迁往了东南亚。中国制造基本上被成本扼杀。工厂迁走了,工人自然是大比例的失业。有的厂子比如富士康,还大比例增加了机器人,其目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比重。制造业的就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减弱,内部成本上升,科技升级的多重压力,未来越来越差的就业形势,将是一个趋势。


有人说了,工人多要点钱有什么不对,不能老是昧着良心,替资本家说话。这个确实不能怪工人,由于房价上涨,工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他们也要租房也要吃喝还要养家,所以如果企业主给不到这个收入,他们也是不如回老家,没有人愿意倒贴钱工作的。所以这就是一个僵局,工人要开工,企业就没利润,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如果降工资,那么工人宁可不干。双方谈不拢,企业就不干了。而这其中罪魁祸首就是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中最大的一块就是租房,可以说包租婆们是扼杀中国制造的直接凶手。


制造业的失业增加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内应该是不可逆的趋势,那么新兴行业呢?今年恐怕也不乐观,由于资本开始退潮,很多创业公司拿钱会越来越困难,恐怕烧钱的公司会率先倒掉。互联网的江湖也会进入残酷的优胜劣汰,拿个PPT就骗来千万投资的日子恐怕也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好在新经济下,还有足够的就业空间,A公司倒掉了,还有BC,只是创业公司的生命周期,可能也要在经济大势之下大大缩短了,所以那些身处互联网行业之中的人,恐怕换工作要更加频繁,收入的溢价能力也会逐渐降低。除非你是那种特别优秀的人才。


制造业和新经济之外,还有很多传统经济模式,这些员工可能从没想过换工作,也没有太多的失业危险,但他们不得不承担收入降低的痛苦,企业利润下降,加上反腐让之前一些肥的流油的企业,纷纷表姿态,压缩员工收入和福利。


这就是今年的就业形势,失业潮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其他行业主要表现在收入下降,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上。所以这是韬光养晦的一年,扛过去不折腾是对大家的忠告。


可能导致失业潮的原因?


综合多方声因,时下对于失业潮的成因与爆发行业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产能过剩领域、二是农民工中非熟练、非技能劳动力、三是大学毕业生、四是国企和事业单位。


一是对严重过剩产能的定向爆破,将带来可以预料的失业压力。


2015年,国家反复提及“去产能”、清除“僵尸企业”,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业被认为是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


在1月20日的国务院专题会上,李克强谈“去产能”就表示要率先从钢铁、煤炭行业入手。而仅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超过千万,它给地方政府和社保体系带来压力。


不仅如此,制造业吸纳的就业可能持续弱化,从2004年到2011年,中国工业经历了持续扩张,其吸纳的劳动力也在上升,但从2014年开始,工业投资和增加值持续低迷,显示后续工业将释放而不是吸纳失业压力。以往每年数千万计的退休-募新更替潮将持续退潮。在2016年元旦过后,工人春节返乡的节奏较之往年提前了1~2周,显露了制造业释放失业压力的先兆。


二是以青年农民工为主体的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趋难。


2016年,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前景来说,恐怕不会是特别好的年份。因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两大行业同时遭遇深刻危机。


首先是制造业。我国约有50%的青年民工从事制造业,但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迅速下降,以“世界工厂”东莞为代表,东南沿海地区在2015年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潮,愈演愈烈,2016年难有改观。行业的衰落,使得减员势在必行。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我国的制造业用工需求陷入零增长。2016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减少,制造业的升级与对高素质技工的追求,将会使知识水平不高,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民工群体距离一场就业危机越来越近。


另一大危机行业是吸纳了22.3%的农民工就业的建筑行业。数据显示,超过6100万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但现在建筑业遇到大麻烦,2015年房地产的投资仅为1%,2016年反弹希望很小,建筑业的用工需求顿时失去动力。2016年,大批青壮年民工或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况。


近年来,服务业(以楼市、家政、物流、零售等行业为代表)为农民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15年,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罕见提到:“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


钟伟提到,在东南沿海,上述行业已开始出现增长乏力迹象,工人工资议价能力显著下降。家政、商贸等领域的就业起薪开始不升反降,服务业作为就业蓄水池,其积蓄容量增长迟缓。


三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压力不减。


据智联招聘,2016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据统计,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不过,这群“天之骄子”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这是种摩擦性失业。


知名学者于建嵘认为,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难题归咎于两大原因: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且院校专业结构畸形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人才过剩,带来隐形失业压力;另一个是毕业生对工作的不认可,受青睐的大都市白领工作机会有限,而愿意去中小企业做蓝领的人不多。


总体而言,过去五年中,人们误以为即便经济增长持续下滑,也无碍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就业。造成增长和失业脱钩的关键因素,在于稳增长掩盖了缺乏重大进展的结构转型。


从2016年开始,增长滑坡带来的失业压力将显性化,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将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产能去化行业的职工,二是务农为主的农民工,三是高校毕业生。


中国劳动力市场将出现求职困难甚至薪酬降低的痛苦调整,它也将冲击中国目前唯一可靠的增长引擎,即消费。


四是国企、事业单位面临体制改革。


改革进入深水区,国企和事业单位都面临着体制改革。


国企员工可能面临失业,其一是产能过剩的产业中国企所占份额很大,去产能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之一,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应有相当数量国企会在这四批之中;其二是国企改革或将掀起“合并重组”的高潮,且注重市场化的运营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人员的精简在所难免。


事业单位也在推进编制改革。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表态,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推进事业单位的编制改革。答案很简单:有限的财政资金真的不能再养这么多人。


补充:2011~2015年为什么没有失业压力?


2011~2015年这五年间,每年新增求职劳动力约2000万人。那么为什么在前五年,经济下行没有带来失业压力?钟伟的解释是以下渠道吸纳了就业压力:


1、离退休潮带来的劳动力更替。目前城镇职工数接近4亿人,如果没有明显的企业兼并重组破产,则每年可提供不低于1000万的就业岗位;


2、劳动参与率的持续下滑。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参与率以每年0.8个百分点的速率下滑,其成因复杂,但很可能每年有约500万以上的50~60岁的劳动力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3、大中专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缺乏可靠数据。其中部分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但这一群体的失业压力未被包括在失业率之内;


4、就业结构的变化。从第一产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强有力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失业带来的社会压力没有群体性地暴露。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自齐俊杰、中国经济网、智谷趋势等相关报道,特此感谢!)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春节前后金价飙升真相曝光

    下一篇:日本实体店何以逆袭电商?这十点才是核心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