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既《舌尖上的中国》之后,陈晓卿团队焚膏继晷,历时两年打造扛鼎之作《舌尖上的新年》MOOK书。在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热映之季,中经微分享邀请到这部大电影和新书的主创人员,与大家聊聊——舌尖上的年味儿,谈谈那些烙印在每个人心上的家乡味道。
当他们遍寻中国味道,会有怎么样幕后故事给大家分享呢?
过年了,回家吃饭吧。全中国的飨宴,在这里绽放。
【主题】年味儿——《舌尖上的新年》分享会
【嘉宾】张婷、陈磊
张婷分享:
舌尖+新年=中国人的幸福
我是《舌尖上的新年》主编张婷,很高兴今天跟大家在这里做分享。为什么这本书是这个题目,以及这个大电影选择“舌尖”和“新年”这两个点。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两个点就是幸福。
“舌尖”是什么,舌尖就是美食,是吃的高级阶段。我们引入陈老师的好兄弟小宽,是一个美食家,也是一个重量级的作者,还是诗人,他把美食和诗放在一起比较,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肉体上的,但又不仅仅是裹腹,还有艺术上的提高,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吃是重要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是什么呢?
中国人基本都非常避讳的就是性,就一本《金瓶梅》大家偷偷摸摸翻来翻去。总的来说这两方面文化的丰富程度是非常不相称的。这是我们整个ip讨巧的一点。
这一段,我要说一个重要观点:吃是为了满足个体延续和发展,我们有追求性的本能,这是为了“生猴子”。如果一个人如果又爱吃,又爱搞,那这个村庄、团队,族群就会很兴旺发展。中国人性为什么性压抑,又爱吃。。我们是一个伟大的农业民族,我们是看天吃饭。
天不给饭是什么观点呢?是陈沂欢老师提出的"冬闲",因地域不同,我们的出品人陈一宽先生提出不同意见,广西没有“冬闲”,批评我,但中国的文化主要在黄河附近,主流文化认为有“冬闲”,我们也不能非要非主流,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就想琢磨美食,而这个时间段又正好是过年的时间。
两个维度,一个是个体发展和代际存续,两个重要元素,这是种群发展的幸福。再一个维度就是时间节点。时间节点在我的第四个话题里会有阐述,舌尖遇到新年很符合我们的国庆,大家都很幸福,这个立论是非常成立的。
别管有没有猴子了,春晚到底是个什么鬼?
春晚到底是个什么鬼?书里另外一个作者叫肖春雷,我们的一个金牌作者,走了很多地方,查了很多资料,《所有人奔赴的晚餐——中国年夜饭的美食地理》,很有料。他是福建人,生活在厦门,是大媒体的主编。
他从直观印象角度切入,他觉得过年奇怪,过年是什么,就是一起看春晚,春晚上放的是一个正式正确的年应该是怎么过的。大家一起包饺子,还有一个从早上播到晚上的节目叫一年又一年,就是记者去入户采访,家家都在包饺子,所以肖春雷老师比较郁闷,因为他们福建不吃饺子,那怎么办?难道不包饺子就不是过年了吗?
我在这么多人的场合转述了对春晚的批判,春晚政治意义很正确,文化上是否站得住么?它把饺子定义为中国春节的符号,并且裹挟过国家力量传播到千家万户。这是一个体现北方文化霸权的性质。大家如果是北方人是否可以感受到过节不吃饺子的同胞的心情。
《饺子和汤圆凭什么?》
《饺子和汤圆凭什么?》这篇文章太牛了,看完这篇就不读北大哲学系就可以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江西很多地方,过年就吃个涮锅或者粉。我们活在一个话语霸权里,凭什么一说饺子和汤圆就代表南北方差异,代表过年的必须?
不用进北大,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有三点:“金贵”就是很珍贵价格不低,“假统一”型式上有一个统一性,“真麻烦”,费时费力,感觉一年中就最后做这个特别用心,麻烦。所以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饺子和汤圆绝对胜出了。
饺子用的是白面,汤圆用的是糯米,白面和糯米,现在我们看没什么,作者比喻叫“金不换”,他认为白面和糯米粉很贵重的东西,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
“假统一”是馅是包在里面的。你包的是肉,还是萝卜樱子,谁也看不着,外面看吃的都是饺子,红红火火,今年又跟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啦。“
“真麻烦”是一个社交场景的维护。书里有两个配图,上海大妈和外国朋友一起吃饺子,小姑娘穿着汉服吃饺子,不管是做还是吃,都是一种社交关系。
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我为什么管不住我的嘴?
下面来到第四个话题,本书另一位哲学系出身的作者撰写的文章。他很牛逼,写的东西在某个平台动辄向百万+的浏览量,我起得名字叫“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我为什么管不住我的嘴?”家里人总要做那么多呢?谁家都是这样。他讲出道理了,叫做饕餮盛宴,不能跟平时一样,我要撑破肚皮,因为可以记住这几天。
他考察用了人类学的例子。什么人拼命地吃?吃的是钱呀。某种原始社会的仪式——”夸富宴“,我把我金子扔水里了,我比你牛,我还可以把娇妻美妾都可以扔火里。两个人就拼命的比。
话题又回到猴子的意思是,猴子也是这样,两个猴群互相争当头儿。这时钱不能当钱看,我用钱可以换来地位,这就是“夸富宴”拿这个比较了以后,我们和谁夸呢?我们不比夸,让我们过年得到了精神上的超级满足。
在过年这几天得到了轮翻饕餮的满足,是为了从一个自然的节奏里脱离出来,自然的节奏是什么生老病死一日三餐,它不是以一个365天这样的节点循环。而是一下几万天,这样一直下去,那人类就要乱了。
年味呢?
第五个话题:年味呢?我只讲两个催泪弹。我们的另一个作者温瑶,出过两本鸡汤书《你的脚步走在你的心上》,还运营鸡汤号。这么有个性的一个人,不太爱表达对亲人的依恋,但是,她在文章中写出来了,她写道她的妈妈是天生美娇娘。
张婷:这就坏事了,她母亲看到街上有,就要看,她不给,她就买了一本,还在朋友圈发,非常开心看到女儿夸。她是天生鸡汤小能手,有一句话,把我们整个办公室人弄哭了。
年味变淡是从家里老人去世开始的。
关于年味,文化大家赵衡先生认为,过年没有年味是祭祀的缺失。有讲究的人家,每到过年时候,必去拜年,现在人越来越少了。
如今城里人过年无祭祀,家庭向心力,仪式感,和对先人的崇敬全部无所寄托都在消失,无从谈起,所谓年味儿,自然寡淡无味。
我的分享基本到此结束了,大家也看出来了,这本是很有意思,满满的口水和八卦,欢迎大家到各个电商平台购买,听说京东过年不打烊。大家什么时候下单都行,当然越快越好。另外大家对年味也不要太悲观。
我们也发起了寻到地道年味的活动,和腾讯等大平台一起推出。我觉得我们办了一个新闻联播该做的事情,把大家的正能量和泪点都调动起来了。非常感谢,给大家半个早年。
祝群里的各位老师新年大吉开门见喜。想成长的在新的一年能得到成长想来钱的在新的一年得到很多很多钱,谢谢!
陈磊分享:
大家好,我是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总导演陈磊,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电影的故事。
为什么要做《舌尖》系电影?
先跟大家说一下电影的起源,电影最早是在拍《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第二季的时候,就有院线找到剧组,希望把电视版的片子剪两集放在院线同步播映。当时剧组讨论了一下,觉得直接放到影院播映,过于草率了。
因为电影在我们心目中和美食一样很神圣,我们希望很慎重地对待。大家当时决定暂时不做,但是就此埋下一颗种子。《舌尖2》拍完之后,陈晓卿老师跟我说,既然有这个需求,我们有机会做一个电影的纪录片来表达美食的内容,所以我们开始着手做电影。首先90分钟的电影和系列的电视纪录片不同,更需要一个集中的主题。
当时也没有太多的讨论,首先进入大家选择视野的就是春节的美食。因为这个时间点,中国人会拿出最丰富的食材和最细腻的心思,想出各种花样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是数千年的传统,这时间点非常好,用一部电影来表达中国的美食。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美食?
2014年10月,我们基本找好了投资,准备开始做电影,因为拍摄前都会有一个调研,这很重要,分纸上调研和实地调研。纸上主要是资料收集,请教庞大的专家团体,美食家,科学家,根据相应的主题选择食材和美食,再广泛地进行搜罗。
除了考虑食材,还要考虑在整个中国版图上地域的分部。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比较能代表中国全貌,东西南北每个范围都涉及。在电影里,我们当初设定的目标是,不管身处何地的朋友看过后,至少四分之三的美食,你不太了解。调研比较难,要寻找大家不太熟悉的美食。
经过几轮的挑选,我们确定了美食的方向,再下一步就是几个导演去到实地进行调研。除了请教当地的专家之外,就是两条腿地毯式的搜寻。因为片子需要找寻陌生的春节,我们更多是去了最末端的行政单元里,到县、村里去寻找故事和主人公。
到了一个村子,一家一户跑过来,找到几家擅长做我们要找到美食的普通家庭,然后,再看形象、表达符合我们电影的需要。
当然也经过一定筛选,最后我们给到陈晓卿,我们的艺术总监看过之后,如果对她来说有陌生感的,能引发她好奇心,那么对于观众可能也能引发好奇心。
调研之后我们要做一个非常周翔的计划,作为记录电影,我们拍摄中国的春节,必须要在2015年的1月份到3月份,羊年春节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拍摄。最后电影呈现的人物故事家庭大概10几个。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跑这十几户人家和他们一起过春节,有的甚至要去两次,因为要拍摄之前的准备。
还要拍摄春节的场面,一些宴席庆典,因为我们传统春节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无宵节结束。所以这个电影的时间从腊月初的准备食材开始,然后经过整个春节的过程一直到无宵才结束。
个性广西大爷&蹂躏后的美味“松皮扣”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电影拍摄内容,拍摄了大概十几户的内容,他们都分部在全国不同的地域,其中印象深的是广西平乐的老爷子,做的美食叫松皮扣。本来我们不是对这道菜去的
当时我们去到桂林平乐县的时候去寻找酿菜,当地的酿菜很有名,品种丰富。途中一次中午吃饭在镇上小饭店吃到了一个“松皮扣”,立刻被味道吸引了。赶紧问店里人是谁做的,老板说不是店里做的,而是当地的老农做的。他们店里凡是做这道菜都让他来帮忙,我们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家里。
这个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很杂乱,但是厨房摆放很整齐,一层不染,这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然后,老爷子正在打牌,不高兴回来,我们就一直等到他到晚上。他也很吃惊,不知道我们究竟要干什么。我们就仔细询问了他做这套“松皮扣”的过程,是一种扣肉,用平乐的槟榔芋头和五花肉做原料,经过复杂的工艺,上刀山下火海,百般蹂躏,这个肉幻化成非常特别的口感。
然后芋头和五花肉再经过腌制,最后相依相偎蒸出来之后的味道是非常让人难忘的。最后我们决定来拍摄这道神奇的松皮扣,我们约定春节的时候来到他的家里,跟他们一起过年,来拍摄这道菜的制作过程。
香港老伯的坚守&幸福感爆棚的“盆菜”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香港的盆菜,一开始有种偏见,盆菜是一大堆菜堆到一个大盆子里有点粗犷,不会太好吃。但是,在广东地区是过年一定要吃的大菜。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老师,如果想寻找地道的盆菜,可以去香港去寻找。
香港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他说如果大家看过《窃听风云3》描写了新界那个地方有一些围村,每当有男孩出生的时候,仍然被赋予丁权,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固守的被保留下来的传统,非常奇特。
在香港我们请到一个当地的美食家,按照他多年前的印象参加过一个香港乡下的春节聚餐,他凭印象带我们去了一个离香港中环一个遥远偏僻的角落。就是元朗的坪山,这个地方在天水围的对面。如果大家看过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的话,应该知道这个地方。
天水围现在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公寓,然后跟他隔着一条地铁对面是平山,平山依然是低矮的微村,每每户自己盖的两三层的小屋子,村子里有宗祠,保留的非常好,邓氏宗祠,村子里的红白喜事,过年节日都会在这里举办。
就在离宗祠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做盆菜的小店,其实也是村庄里唯一一家做盆菜的店。由一对父子经营,祖传的手艺,儿子大概5、6年前从国外留学回来,父亲让他在店里帮他。儿子作为年轻人又留学回来,想把这个店做大,他给父亲提出过是不是可以做成流水线的生产,扩大店的生产规模。因为现在香港的市区里,有很多连锁餐饮店里,也可以找到盆菜这样的菜式,标准化的流水线,规模生产出来的,都是一个口味。但是,父亲——连哥不愿意这么做,他还是坚持每一道食材和配料都自己挑选自己手工加工,量是做不大,但是他觉得只有这样可以保留住传下来的最正宗的味道。所以,还是一家小店就这么一直经营,只为村民和宴席服务。
比如他们自己会种青梅,用酒泡着腌制,青梅就和猪手一起烹饪,用糯米和红酒米来制作一道神仙鸡,一个盆菜有9种食材,除了自己挑选每一种配料,都是自己加工的,放的大大小小的缸都是自己的配料。这里有一张照片,在浙江拍摄龙游发糕时的合影,也给大家拜个早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因为我跟摄制组最后讨论过,大家拍了这么多春节的美食,印象最深最好吃的是哪一道?很多人说是香港的盆菜,虽然每天都工作很累,但是最后一大盆盆菜,下面是萝卜,猪蹄、鱿鱼、猪肉,盖上南乳猪,然后汤汁就往下渗,黄酒鸡,手打鱼丸、斑节虾等,加工更精细。
最后就是9种汇聚成一大盆,由于每种分别烹饪,味道是非常好的,摄制组的人每个人就着一盆菜可以下3、4碗米饭,其他地方的盆菜没有这么好吃的。
今天我妈开始做上海人吃的蛋饺,我也分享了图片,蛋饺证明过年的气氛来了。
去年这个时间我们在拍摄,整个春节都是在外面和10几户不同的人家过了10几种不同的新年,感触深刻,今年我们要和家里人一起过年,除了电影上映,也要跟家里人好好过一个年。更应该珍惜跟家里人的团圆的时光。
时间差不多了,我先跟大家分享这些内容。
(中国经营者俱乐部·中经微分享第26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