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春节来到南宁旅游的王洋(化名)参加了广西某旅行社的一个低价团,四天三夜的下龙湾、河内游只要810元,比春节期间低了400多元,本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但是没想到几天下来,王洋在越南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各种自费游加上购物却消费了好几千元;无独有偶,某网友在网上爆料,春节期间去东北旅游,由于不参加自费项目,被导游扔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户外等待两个小时以上。
虽然随着新《旅游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市场的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强制购物等问题得到一定的遏制,然而,“低价团”和“零团费”依然活跃于“团游”市场,自费项目的增加大大压缩了游客正常的旅游项目,而其中的暴利则成为旅行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游客由于可以选择不参加,即便不满意也无法投诉,所以这一块的监管就成为一个盲区。
据了解,在新《旅游法》禁止强制购物的行为后,旅行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一块高利润的项目,而自费游项目就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虽然自费游项目不是强迫,但由于占用了游客的时间,多数游客都会被迫选择自费游项目。而自费游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高,不透明,让游客很难对其性价比满意。多数游客都是在被迫情况下接受高价的自费游项目,但却无可奈何。
在劲旅咨询CEO魏长仁看来,之所以在国内长期存在这种所谓的低价团和“零团费”的形式,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国内旅游市场不够成熟,国内的旅游消费者不够成熟,实际的旅游消费力不够,所以才明知有购物的陷阱,却还是要参加低价团。
这也是为什么低价团一直都纠纷不断的原因。很多游客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参加了低价团可以尽量不消费,但是旅行社,尤其是地接社已经在每个游客身上付出了一笔成本,肯定希望通过旅游购物赚回来,如果游客坚持不购物,他们肯定就会赔本。这就是为什么,导游常常因为游客不购物,或者消费不够而公然对游客出言不逊。
魏长仁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低价团背后的商业逻辑是怎样一回事。以1800元的泰国曼谷四天三晚双飞游为例,当地旅行社收取了游客1800元的费用,承担其双飞的费用后,基本上就以零费用“卖”给了泰国当地的地接社,也就是说国内的旅行社不给当地的地接社一分钱,反而有可能地接社还要给国内旅行社一笔费用。这就等于地接社要支付这个团里每个人在泰国曼谷三天游玩的所有费用,住宿、吃饭、交通和门票费用,算下来每个人的成本也要七八百元。
而这个成本只能靠购物赚回来,按照当地购物店平均30%~50%的返佣计算,在三天的行程当中,必然要安排若干次的购物,如果每个游客平均在购物店里消费不到1500~2000元,就意味着地接社就得赔本。这也就是当地的导游为什么态度越来越差,因为低价团的游客往往消费能力有限,到了最后的几个购物店,导游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消费能不能达到他们的下限要求了。所以往往在最后一两个购物店,导游会非常不客气地要求游客多购物。这就是所谓的“零团费”背后的商业逻辑。
(赵正 中国经营报记者)
4月10日,一场难逢的商业女王盛筵,一线企业女性高管相聚洛阳,点亮中原,耀眼东方。诚邀同样怀揣着撑起半边天梦想的你,以及帮你撑起另半边天的他出席参加。
【点击报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