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赋能商家的工具和数据,还有海量的合作伙伴,在电商领域都是独一无二的。”阿里商家事业部总经理张阔表示,生态赋能带来的变化就是,“阿里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可以让你更了解消费者,也可以让你更便捷地通过店铺或者微淘等通道,直接接触最终的消费者。”
为了争夺“3C家电第一渠道”宝座,2016年3月底天猫、苏宁组成的“猫宁”组合已联合对外宣布——在3C家电品类上对标“双11”,打造上半年首个电商节日“New Buy 418”。2016年4月11日,天猫在首届TES天猫电器城生态峰会上宣布,“天猫平台已成为全球各大手机、家电、数码品牌营销的主阵地,今年天猫要做的事情,是教会品牌在天猫上实现消费者运营。”
“从2016年4月1日开始的2017财年,对天猫平台来说,最核心的四个大字就是‘生态赋能’。”
“我们赋能商家的工具和数据,还有海量的合作伙伴,在电商领域都是独一无二的。”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总经理张阔表示,对于商家来说,生态赋能所能带来的变化就是,“阿里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可以让你更了解消费者,也可以让你更便捷地通过店铺或者微淘等通道,直接接触最终的消费者。”
而在3C家电品类上,天猫围绕生态赋能今年要做三件事情:服务生态赋能,内容生态赋能,全渠道赋能。
对于天猫3C家电品类来说,“服务生态赋能”中,物流和服务永远摆在第一位。
公开资料显示,“猫宁”组合从2016年4月9日开始针对3C家电品类贯穿整个4月的全方位“联合练兵”,已经打通了双方的服务、物流等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猫宁”组合还联合对外承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六大城市的主城区,目前手机、数码、家电的配送已经实现“半日达”。
也有天猫商家提出,相对于京东的“当日送达”,天猫、苏宁、菜鸟联合推出的“半日达”就像一把刺向对手要害的尖刀。而如果未按照承诺的时效收到所购产品,消费者可申请“订单金额10%的违约金赔偿,每个订单最高赔付50元”的承诺,则表明了“猫宁”组合建立物流优势的决心。
从“猫宁”组合对于“联合练兵”的承诺以及天猫电器城对于2016年的“服务生态承诺”可以看出,阿里巴巴、苏宁、菜鸟网络的联手将构建自己在服务、物流上的巨大竞争优势。
菜鸟启用了分布在全国的8大仓储基地、128个物流中心,包括商超、生鲜、美妆、家电类专用仓,最大承受物流订单量可达近千万级别。而作为菜鸟联盟中的重要合作伙伴,苏宁物流的仓储面积已经接近500万平方米,所拥有的4个航空枢纽、12个自动化分拣中心、660个城市配送中心、10000个快递点的物流体系,成为天猫3C家电配送的重要补充。在菜鸟网络平台和苏宁的双重保障下,今天天猫在3C家电品类将最快实现订单在15分钟之内及时发货,发货的准时率将做到99.99%;到2016年年底,“菜鸟联盟”实现“当日达”的城市将发展到20个,实现“次日达”的区县要拓展到1000个。
天猫、苏宁、菜鸟的联盟迅速拓展“半日达”的服务范围,无疑很快会将京东物流引以为豪的“当日达”甩在身后。
此外,在物流之外,阿里巴巴和苏宁的结盟,让苏宁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和30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与阿里巴巴的线上体系实现了无缝对接,将让商家和品牌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线下体验和售后服务体系。
天猫“生态赋能”体系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内容生态赋能”。2016年,天猫在“内容生态赋能”方面放出的“核武器”就是,仅在家电数码行列就要培育一批拥有千万级粉丝的商家品牌。
2015年,在阿里零售平台的B(指商家)和C(指消费者)之间,产生的连接关系数量已经突破100亿个,商家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已经由以前的树状结构变成了网状结构,这让人与人之间、品牌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
目前,阿里巴巴所有内容型产品的UV增长都超过了100%。这也是阿里为何反复对商家说,不要再基于流量运营,而是要关注和创造内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更细化的关注内容入口,去匹配自己想要获取的商品。在阿里体系内,微淘、淘宝头条、有好货、达人淘等内容产品过去一年UV增长均超过100%。
在过去一年,3C家电线下市场萎缩,过去那种渠道盘剥方式已经无法支撑发展,大部分家电品牌线上和线下的供应链运营体系已经处于割裂状态;绝大部分商家的销量来源于电商不够发达的三至五线城市,而这些城市的许多合作伙伴的信息处理仍是非电子化操作……这些都让天猫和苏宁在共同思考,今年要通过互联网方式去赋能现有的体系,而不是打压现有的体系,应该让它活得更好。在这样的基础上,天猫将形成一套独有的供货中心体系。让商家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push管理;在未来阿里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销售通路,是赋能商家解决方案的平台,成为商家通向各个渠道的供货中心。
在全渠道赋能,今年天猫做到5个标杆案例,解决线下1万个店铺非电子化到电子化的转型。
在“猫宁”合体以后,苏宁还将联合天猫为商家提供供应链、售后落地服务等方面的帮助,快速帮助天猫平台上的非电子化商家向电子化转型。
(李凡 中国经营报记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