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十一来到第8个年头,消费金融成为重头戏。“提额、免息”这种字眼背后,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适应提前消费。当然,除了手握流量入口的电商平台,有牌照优势的银行以及各类小贷公司也看到了借贷消费的这股趋势,早已进入了消费金融的战场。
不过,在各方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布局与筹谋的时候,别忘了,年底将至,一批坏账名单又要公布了……
消费金融成为必争之地
“双十一活动已上线,专享提额,最高可借任性花钱不剁手”。这大概是笔者11月接到的第7条提供借款的短信了。
“攒钱消费”早已在国人心中成为“过去式”。而说起“分期消费”概念的培养,不得不说,各金融平台功不可没。
人们普遍认为,2015年是消费金融元年,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超9万亿元。艾瑞咨询预估,2014-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19%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9年将达到37.4万亿。
在消费金融发展初期,场景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何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都在做消费金融的原因,他们都手握庞大的流量入口。
于是,在这个商家营造的这个“买买买”的节日里,各电商平台自然不会错过推广自家消费金融产品的黄金时段。
比如,京东金融在消费金融的支持上提供三大支付神器:京东支付、白条和京东小金库。白条新用户可以享受首单12期分期免息,还可以临时提额;而阿里方面,蚂蚁金服的蚂蚁花呗为用户推出超过100亿的临时提额活动,60%的蚂蚁花呗用户可以获得最高5.5万元的临时提额;而苏宁则宣布则将准备100亿任性付额度,提出了三大口号:百亿授信、大幅提额、全场免息。
据消息透露,包括京东金融、阿里、百度、腾讯在内的众多机构都在筹备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不过,真正做到“手握牌照、心中不慌”的,是银行。
根据统计显示,在17张消费金融牌照中,除了捷信、海尔、苏宁、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外,其余14张牌照均为银行主导或参股设立。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永隆银行(招商银行旗下)、兴业银行、成都银行、湖北银行、邮储银行、杭州银行、盛京银行、晋商银行、长安银行、哈尔滨银行等12家银行主导发起设立了12家消费金融公司,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参股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而当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消费金融的牌照之争俨然打响。
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11月1日,中国信贷科技宣布拟以人民币8亿收购LEYU Limited 48%股权,其中掌众金融为LEYU Limited全资子公司。交易完成后,中国信贷科技将成为掌众金融第一大股东。
而掌众金融正是定位为在线消费金融平台,其发展策略是开发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小额消费信贷市场,主要为年轻白领群体、蓝领用户及大学毕业生服务。
事实上,如今的消费金融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非持牌、新兴的消费金融机构;第二类是银行,主要集中在信用卡分期、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第三类就是持牌的金融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尤其原来一些P2P公司,政策收紧后,都在做消费金融这块”。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PPmoney万惠董事长陈宝国对记者表示,互联网平台有流量,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在线获客较为便捷、获客成本较低。同时,互联网平台做消费金融业务,主要针对的是蓝领群体,这一市场非常大,目前涉足的机构也不多,是一个广阔的蓝海。
不过,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深入发展,未来场景化模式可能会逐步淡化,更多的非场景化消费金融服务将出现。“消费金融业务和信用卡业务面向的客群可以说是完全不重合的,一个面向蓝领客群,一个主要面向白领客群,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陈宝成称。
资深金融律师、财智家族办公室联盟创始人董秀生则认为,今后电商平台和小贷公司的金融业务必然将部分取代银行的信用卡功能。这里面是充满竞争关系的。
征信不完善,安全问题待解
当银行、小贷公司、电商平台纷纷进场消费金融领域,安全与风控成为了经常被提及、也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乐钱CEO王炜表示,在目前征信体系不完善、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消费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确实很大。“风控是一道数学题。只要把利差维持在15%以上,坏账率做到6%以下,就能赚钱、反之则亏钱。
但是,现在的业务竞争如此激烈,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客户、边缘的人群,风险自然就会提升。我觉得现在大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依靠数据和科技去做好风控。“
比如,面向蓝领群体的互联网公司消费金融业务,没有征信报告,信用记录也不全,相对白领群体来说,他们的信用状况、还款意愿和能力并不理想,资金成本也比银行高,风险自然也提高。
目前,建立在电商体系内的消费金融,由于有长期的买卖记录,安全系数相对高一些。不过,这类数据的数据类型也较为单一,同时还可能存在因刷单造成的数据失实的可能。
据了解,消费金融的坏账率在经济上行时中会维持在3%-5%,经济下行中会在8%-10%。“像银行消费领域的坏账率,对外宣称都是1%,实际上得10%。所以,做针对个人的消费信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没那么好做,真正做好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信用模型的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关键还要有风险管控的人才。”董秀生称。
当人们的消费习惯迅速向借贷消费转变,物联网和生态场景的发展为消费金融提供了可能,金融企业亦愿意进场分一杯羹。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消费金融公司无法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的话,这个市场将有可能会做成死海。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