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新物种”共生共荣上,创业公司做对了什么

2016-11-10 2940 0

10月21日傍晚,李静(化名)急匆匆赶到首都机场,但还是迟了,她没能赶上航班。她沮丧地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原因,跟一个要离职的员工在办公室谈了很久,她很想挽留这名员工,但徒劳无功。


李静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她在这个领域有超过15年的资深从业经验。然而,提离职的员工还是让她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产生了困惑,“这名员工是一个90后,其实我很看好他,也尽我所能去善待他,包括给期权、给他晋升的机会,甚至连他的奖金都比别人多,我能做的都做了。”电话里,李静的声音略显疲惫。


这名要离职的员工坐在李静对面,侃侃而谈对于公司的发展、对行业的观察,甚至主动谈及对公司高管的看法……李静听着,心里觉得诧异:这个层级的员工,为什么要关心这些这些层面的问题呢?是不是关注得太多了?


他要离去的决定无法扭转,谈了那么多之后,他坦言,自己对这家公司的长远发展已经失去信心了。


更让李静感到打击的是,这名员工还吐露了他的新去向,那家公司给他开的薪资,不比李静的公司给他开的多。


审视“新物种”


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在他的《未来是湿的》(《Here comes everybody》)一书里,他梳理了几点趋势:互联网令社会自发组成群体的成本(交易成本、沟通成本)大幅度降低;群体规模越大,越难以协调,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共同愿景将大家绑在一起;共享、合作、集体行动是人类的基础本能。


在与“新物种”共生共荣上,创业公司做对了什么


前文所说到的那位离职员工,其实就是对公司的发展愿景产生了不确定,他的信心动摇了。尤其,当前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集体处在资本寒冬的冷风中,他们一边要发愁资金,一边刹住扩张的步伐转而收缩,比起主动削减员工,被员工抛弃无疑显得更伤人。


对于“任性”的千禧一代,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和敬业度似乎下降了,他们频繁的跳槽,喜欢冒险却没有长心,不信奉“一万小时定律”,更无法想象他们会跟前辈们一样,跟随一个雇主十来年……但群邑集团亚太区首席人力资源兼人才官Angela Ryan却不这么认为,她有20年的从业经验,对亚太区人才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


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方式和理念,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它们所应对的职场环境和现在的情境截然不同。“人力资源也必须随之进化,它需要反映当下职场的需求,而不是固守20年前的老做法。” Angela Ryan说。


从腾讯的一份报告中就能瞧见端倪,过去关于毕业生就业难的话题几乎每一年都会见诸于报端,而这种状况可能发生转变。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再次拿下我们熟悉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桂冠。然而,这765万毕业生中,有48%的95后毕业生选择“不就业”。


不就业的他们,要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呢?


好消息是,95后对于知识和学历也很重视,“不就业”的群体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选择继续学习深造。初生牛犊不怕虎,有15%的95后对创业有狂热的痴迷,不仅仅着眼互联网项目,连农业养殖也被他们青睐,还有8%的95后希望投身网红等新兴职业。“间隔年”的选项则跻身于毕生去向Top5的榜单。


急速变化中的时代,使得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有更多的包容性,以及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不就业是当年的我们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机会很多,创业公司多,人员空缺也多。”品友互动联合创始人兼COO谢鹏告诉记者,赚钱是他们当初参加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能减少家庭的负担,还可以给家里一些补贴。而今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许多家庭的条件都有了较大提升。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是不就业,或者处于职业空窗期,也会有来自家里的补贴。


“为什么要工作?这个命题不止对对于企业的创始人来说也很重要,对员工也很重要,他们需要弄明白工作的意义。”谢鹏认为。


研究、审视“新物种”,对于想实现永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已经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初衷一样,重新思考组织关系,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新现实。


“千禧一代”们在乎什么?


左佳是e袋洗的人力行政副总裁,她在宝洁有十年的人力资源从业经验。“小我的变化是源于大环境的变化。”她这样概括自己职业道路的变化,也是投身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之后,对“新物种”们的一点感悟。


e袋洗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它的前身是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线下传统洗衣店荣昌洗衣。如今的e袋洗,员工平均年龄25岁,在各地城市的负责人中,最年轻的总经理是88年生人。


80后的左佳,跟70后的谢鹏都是宝洁系出身,这是一群被打上鲜明烙印的人,可能没有哪个传统行业的大公司像宝洁一样,为中国的互联网界输出了这么多的人才,谢鹏把宝洁形容成一所大学。宝洁的“校友”如今也散布在互联网行业里,无论以前是否相识,这个共同的身份能让两个初次见面的人顷刻产生亲近感——他们曾经被同样的企业文化洗礼过。


过去,能收到宝洁公司的offer,成为管培生,是大学毕业生无上的殊荣,他们像白纸一样被培养起来。


“我们那时候择业的目标比较单一,更喜欢外企、投行之类的企业。”左佳说,在职业选择上,他们80后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众选择,而现在很鲜明的一个变化是:年轻一代更关注自我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他们在成长阶段就已经接收了大量的外界讯息,对自我的认知和判断也变得更加清晰,因此职业的选择就变得愈加多元化。


“不工作、间隔年、做公益等,这些选择,是当时的我们不可想象的。”她跟谢鹏用了一样的词:不可想象。


活在当下,不做太长期的计划,是左佳对职场新人们的另一个观察。“我们所受到的职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做长远的规划,设立下一个5年、10年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给自己施加压力也是前进的动力。”当自己懈怠的时候,会有种紧迫感,担心无法达成目标。


“85后更像90后,更注重经历,而且现在的职业转换成本也很低,就业观念不像过去那么保守,两三年换一次新工作,已经是很正常的频次。”左佳说,“Follow my heart”(追随自己的内心)成为职业选择的新理念。换句话说,当下工作做的开心,也不会想太长远,做的不开心,则会很快撤离。


世界变化的节奏在加速,一方面,千禧一代对长时间处在一个位置可能缺乏耐心,另外一方面,“成为专家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了。” 群邑集团亚太区首席人力资源兼人才官Angela Ryan认为。尤其在全新的商业领域里,号称自己拥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也许不能说明什么。


此外,对于物质需求的紧迫程度相较从前也明显弱化。左佳认为,新员工已经渐渐不再把薪水当做唯一的考量标准。“千禧一代”的家庭经济基础普遍有了较大提升,在评估、比较不同工作机会的时候,他们对于几千块钱的薪水差的敏感程度在降低,而是更在意这些:工作是否对自己有价值,办公环境如何,同事是否有趣,老板又是不是很刻板等等。


自我意识的放大,也使得“千禧一代”更在乎自身的感受,他们渴望平等、尊重。初到e袋洗的左佳,就遭遇到了新人的“挑战”。某次,她约了一个90后沟通工作,结果当天她异常忙碌,会议像车轮战一样持续了到晚上。她收到了一条长微信,90后员工直指她不尊重别人的时间,工作没有计划性。


“按照我们的思维,肯定会先换位思考,觉得对方在忙,那我们也会愿意等待。”左佳说起来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差异,显然,90后更勇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而无论对方是谁。事发之后,她采取了积极且包容的态度迅速与这名员工进行了当面沟通,获得了对方的理解。


《未来是湿的》一书中的观点认为,工业时代的组织法则是“干巴巴”的,而互联网时代是“湿呼呼”的。个体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被极大提升,无论是创建、加入还是退出组织,其壁垒在不断降低。显然,这对于激发个体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但如何给自己的组织加一个适配的“加湿器”呢?


重新定义组织


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系统、激励机制等等,在“新物种”面前已经处于机器失灵的尴尬。那么,如何驱动“千禧一代”,激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呢?


左佳结合她的管理经验,给出了4点建议:


首先,跟新一代员工成为朋友。对于老一代的管理者来说,如果还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很抱歉,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会搭理你们了。他们已经不再是唯唯诺诺的一代人,对等级观念越来越看淡。与其抵触、强扭、压制,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与他们相处,学会他们的“语言”。


其次,给予他们挑战性的工作。“一定要给他们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虽然新一代对于职业是相对任性的,但这并不意味他们不够勤奋,他们注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不一定是为了公司,但也乐于学习、热衷挑战自己,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尤其对于变化很快的创业公司来说,没有人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也很难预判每一个任务可能带来的绝对结果,给他们快速试错的机会,放宽工作的边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左佳说,除了不能踩红线,应当放手去让他们尝试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在挑战中激发出动力、成就感。


第三,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常常想着“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的年轻一代们,对于精神上的激励更为看重,这关乎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当他们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及时送上鼓励,对于开拓工作百益无害。


第四,扁平化管理,塑造平等的办公氛围。“在我们公司内部,没有‘总’的称呼,连对于60后的公司创始人张荣耀,大家也都直呼他的圈内名称‘老妖’,这也是便于淡化层级,拉近距离。”左佳认为,“管理”在现在应当定义成合作,创始人和管理者通过员工去完成工作、推动公司的发展,而员工通过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实现自我的成长。在一家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公司里,如果单方面发号施令的效果已经差强人意,那不妨试试平等协作。

给组织一台“加湿器”


“未来没有组织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凭借美丽相互吸引,相互组合,‘湿呼呼’的人际关系是充满人情的,关注意义,重视具体。人与人凭感情和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串联在一起,同时又能保持人在个体状态时那种活力、个性和创造力。”《未来是湿的》一书里说到。


不妨看看中国的创业公司,是如何运用“加湿器”,让新型组织关系中多一些潮湿而自由的空气,让组织内部多萌发一些绿色的生机。


品友互动:吸引新兴人才的策略


品友互动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谢鹏在2008年创立公司之初,就将雇主品牌的建设工作看得尤为重要。他和另外两位创始人都受之前的公司影响颇深,宝洁、麦肯锡、谷歌均是声名远播的跨国公司,如果一份简历上写着这些公司的从业背景,那这份简历是自带光芒的。


为了吸引创新人才,谢鹏希望能通过打造雇主品牌来提升招聘竞争力。初创公司很难跟大公司正面抢人才,但对于一家技术型公司来说,人才非常重要,“我希望品友的工作经验也能让一份简历变得特殊”。


“优秀的人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去大公司,但是选择中小型公司,也一定会考量它的发展潜力、技术水平和工作氛围、创新能力等。”品友互动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说,雇主品牌是一张对外的名片。因此,他们在还是百来人的小团队时,就开始以国内RTB行业的领头羊身份举办全球的RTB算法大赛,吸引到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算法爱好者参赛。其次,品友每年春季还会举办 “黑客松大赛”,以激发员工的Geek精神。


打造雇主品牌是一种对外的管理策略,当无法用很高的薪资吸引到人才时,那就尝试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注意到,这是一家行业里具有强号召力的公司。将崇尚技术的精神传播出去,也能吸引到持相同价值主张的年轻人。


三只松鼠:激发员工的正能量


三只松鼠采取的是对内的策略——塑造一种“萌萌哒”的企业文化。这家于2012年成立于安徽芜湖的零售电商公司,过去每一年的销售数据都像火箭一样蹿升。2016年8月份的时候,销售额就已经与去年一年持平,达到了25亿元。


创始人章燎原自称松鼠老爹,公司里的员工也都有形形色色带“鼠”字的花名,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才24岁。虽然是三线小城市的互联网公司,但其内部的文化氛围并不逊色于大城市的创业公司。


“很多人觉得三只松鼠的成功,认为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但其实企业文化才是支撑。”松鼠老爹的助理鼠念念告诉《商学院》杂志记者。在公司内部,很多人不知道同事的真名,只称呼花名,这让三只松鼠的员工们感到新奇好玩,又仿佛自己有了另外一种身份,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拉近。


4年内从5人的创始团队变成2800多人的公司,如果不靠企业文化,很难想象如何管理这些像流水一样涌入的新员工。“制度是比较冰冷的东西,框定了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文化是有温度的,从深层次激发员工。”鼠念念很喜欢三只松鼠的工作氛围,和她的同龄员工一样,她觉得这家公司内部很积极、正能量,而且鼠老爹也一直在强调大家庭的概念。


公司有每周六举办文化活动的传统,以部门为单位来组织形形色色的活动,松鼠老爹为了熟悉员工也会去参加。和互联网公司一样,在三只松鼠,上下等级的观念也被淡化了。


“今年7月份,芜湖连下暴雨,园区被淹,员工自发去救灾,有扛沙包袋的,有自发安排卡车接送员工上下班的,有的同事忙到彻夜未眠。”鼠念念提及这样一件事。她不止一次提到,在这里工作常常觉得快乐,具有正能量。还有流失的员工,重新回到三只松鼠的情况。


(芮益芳  商学院杂志)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这家深圳耳机公司为何能相继获得雷军和周杰伦的投资?

    下一篇:非典型成功 赢在起跑线上的大佬二次创业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