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当下大规模掀起的以“脱贫致富”为唯一目的的群众学习运动,怕是历史上闻所未闻的。
你越努力学习新知识,你的大脑就越可能成为一个堆放无用信息的垃圾场。
大约在20年前,有一本风靡全中国的超级畅销书,叫《学习的革命》。这本书号称卖了一亿册,轰动一时,并掀起了一股中国人“热爱学习”的狂潮。麻辣姐当时作为一名进步女青年(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2333~),赶紧在第一时间心急火燎地去抢购(同样的盛况只有后来日本海啸时的“抢盐风潮”可以媲美),生怕自己错过了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关键的转折,我们生活在一场会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本书将为你制定变革年代的终身学习计划。”
犹记当年读到这段气势恢宏的封面广告语时,胸中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满脑子幻想着自己依靠此本秘籍功力大增,进而成为学术江湖一代女侠的样子。然后呢?没有然后,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初和最后的印象。
20年弹指一挥间。五一我回了趟老家,在旧书架上无意中发现这本落满灰尘的书。随手翻开,我发现其中的内容对我来说完全陌生,很显然它没有对我之后的学习方法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影响。这本书对我的唯一价值,就是我可以骄傲地宣称:是的,姐当年亲眼见证这本书的销售奇迹,并且,还贡献了一份钱。
但令我惊讶万分的是,拂去厚厚的灰,封面上那段20年前的广告语,在今天读起来却无比应景,简直就是新媒体时代的知识宣言!正在发生的新媒体革命,不就是号称“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吗?如今满屏的认知升级、定制课程、付费阅读……不就是号称“变革年代的终身学习计划”吗?以大众的知识焦虑作为营销卖点,原来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是20年前就被玩熟了的套路。
事实上,在某些以“认知升级”为主打卖点的微信大号的巨大号召力影响下,20年前的情景再次重现:忽然之间,身边的每个人都变得热爱学习了。虽然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当下大规模掀起的以“脱贫致富”为唯一目的的群众学习运动,怕是历史上闻所未闻的。
仅仅几年以前,大众还在信奉“读书无用论”,相信“班里最差的学生最后都当了大老板”;然而忽然之间,大家都相信“学而优则富”了,据说知识与心智才是阶级分层的最终标准。根据这种理论,穷人和富人的根本差别并不在于具体的财富多少,而在于认知方式的天差地别。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拥有一种低配的心智模式,通俗说法叫“穷人思维”。换句话说,穷人穷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天生有副“穷脑子”。
因此,穷人要想脱贫,第一步必然是摆脱“穷人思维”的桎梏。这并不容易,从认知原理来说,高的容易理解低的,但低的就难以理解高的。正如富人对穷人思维了然于心,但穷人就很难理解富人思维,否则你不早就成为富人了吗?不过不用担心,早有各路高人为你指点迷津,摆脱穷人思维的具体方法就是“认知升级”。除了理论指导,还有各路据说靠此方法成功的牛人大咖们现身说法,告诉你如何“三个月做成月入十万的微信公号”,或者如何“一年实现从月薪5000到月薪50000”。
总之,在各路信息的轰炸下,你终于开窍了,恍然大悟原来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而且落后就要挨穷。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坐如针毡焦虑万分,每个毛孔都充满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壮情绪。你毅然决然咬牙订阅了十几个付费栏目,每周参加好几节微课,每天大量阅读关于各种“知识”的“干货”,常年奔波于各种论坛听大神们坐而论道,回到家累成狗了还要抽时间翻几页最近人人都在读的畅销书。你将“一万小时定律”奉为圭臬,认为自己只要拼命学习一万小时,自然可以改变命运,逆袭为真正的知识精英。
但问题是,这些努力,除了感动你自己,真的有用吗?你以为自己是在努力学习,其实你只是得了知识焦虑症。
我曾在《如今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读过许多书的文盲》这篇文章中写道:“买了书就等于看了书,这是错觉之一;看了书就等于理解了书,这是错觉之二;理解了书就等于已经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是错觉之三;是自己的知识就一定可以运用自如,这是错觉之四。”这里只需把“书”换成“付费专栏”、“定制课程”等时髦名词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排除这些错觉的干扰,你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起反作用。讲真,也许你这辈子就是吃了“太努力”的亏。
比如说,你对所谓“干货”有识别能力吗?如今只要是篇文章都宣称自己有干货,但问题是,是不是真有干货,你根本无从判断。这里有一个认知悖论:要对某个领域的知识真伪做出正确判断,你必须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既然你正在“学习”,就意味着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你永远不知道某篇所谓干货的文章,究竟是真知灼见还是骗流量的。一旦把伪书当作真经来念,你越努力,给自己挖的坑就越深。而传统的学习需要从经典读起,就是因为经典都是经过历代专家层层背书的,真伪问题用不着你去操心。
退一步说,即使是真的“干货”,你以为看几篇网文、听几节微课就可以掌握了?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遗忘曲线”,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普通人在记忆新知识后的仅仅20分钟后,就会遗忘42%;在一个小时后,会遗忘56%;在一天后,会遗忘66%。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做到“学而时习之”,你接触到的大部分新知识只是你头脑中的匆匆过客,停留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当你永远在追求新知的路上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复习?!
再退一步说,假设你记忆超群博闻强记,这些干货都记住了,又如何呢?充其量只能说,你“知道”了这些知识,离真正的“懂”,还相距十万八千里。孔夫子是最重视学习方法的,他除了强调“学而时习之”,还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这就需要以自己的旧知识体系整合、消化新知识,并在不断的实践、复盘、改进中,将被动知识转化为主动技能。
否则,你越努力学习新知识,你的大脑就越可能成为一个堆放无用信息的垃圾场。这些无用信息会大量消耗掉你的大脑内存,让你的大脑对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这才是最致命的。如果说真有所谓“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那么富人思维就一定是指,将自己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穷人思维则刚好相反。正如于宙所言:“如果硬要说还有什么比穷人的时间更廉价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注意力。”
(文章来源:功夫财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