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有时候像“没头脑”和“不高兴”。没来由地为某个产品的设计痴迷,哪怕把各方面品质都完胜他心头爱的东西放在他眼前,他也总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小小理由。这个理由无可厚非、无懈可击?当然。工业化的大生产经历了流水线时期的千篇一律、经历了定制时代的有限选择,如今是个性为王的年代,这一特征在消费行为上也有所表现。
然而,消费者很容易变得“不高兴”。在传统与创新的权衡上,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我们可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内在的基因,是求发展的自觉,而事实上,不断创新也是来自市场、消费者的作用力。夜深人静,竞争对手的设计师们还在加班加点,我有忠实的用户,他们认可我们产品的设计传统,这份欣慰当中也揣着不少惴惴不安吧?下一款产品会有怎样的反馈?创新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叛?
曾经在微博上有一张这样的图片,对比iPhone出现前后手机的变化。我们发现iPhone之后,再无“手机”,有的只是一个个或大或小、镶着黑边的“镜框”。说是潮流也好,说是苹果的魅力也罢,消费者的口味多了,设计大门敞开了,突破的脚步反而变小了,企业勒住了缰绳,是被市场和消费者“胁迫”吗?还是怕犯错?
谈到产品的人性化,除了用户体验、人体工学、仿生技术,我们很少说大多数人对产品的“癖好”。事实上,正是因为产品设计击中了人的癖好,所以往往成为一时之选,哪怕这样的设计在使用中也有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我们对纤薄、流线型的癖好,对金属质感的癖好(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流线型,也有不少人喜欢有棱有角的纯爷们设计,但是至少流线型不容易让人讨厌)。Moto的v3手机号称刀锋,因为翻盖、超薄、金属机身的设计,当年的风靡程度如同今天的iPhone。不过但凡金属机身、超薄设计都有个小问题——滑手啊,着急的时候hold不住啊,可这并不影响多数人对它的喜爱。
再比如苹果所有的产品里都避免了尖锐棱角的出现,视觉上柔和,触感上顺滑。可以说有安全的考虑,不小心磕到小朋友就不好了,也有视觉心理的因素(iOS从5.0固件开始,所有的选择按钮都变成了椭圆形,据说这是因为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我们喜欢抚摸秀发、喜欢在光滑的表面摩挲、喜欢在干净的床单上蹭。笔者曾听过全球知名广告公司盛世长城的CEO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一次演讲,广告人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当他谈到消费心理的时候,在台上拿着自己手里的iPad2深情一舔,他说这就是他买到iPad后的第一感觉。
这就是体验。今天,当我们谈体验的时候,说得更多的是直接、方便、快捷,不做无用功,是否忽略了体验中更多的感性因素?在进行快捷操作的同时,人的五感也经历着同样的过程。在和一个朋友聊起我的手机的时候,我可能不会说它的触感有多好,然而触感的好坏却已经内化到你对整个产品的体验评价之中。我相信没有手机厂商会在设计当中把触感作为重要的考量,而如果你稍加照顾,这也许就是一个与消费者心照的优势。
1.618,黄金分割率。它的渊源我们就不多说了,只说它是被公众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与硬件、功能配置相比,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忽略的数字,因为它不容易发掘,在强调功能的产品世界里,也算不得什么谈资,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它和人对传播、分享的喜好有关。
当你得到一个称心的产品,你愿意跟朋友、跟同好分享。基于这样的要求,如果一个产品在设计中打下伏笔,那么口碑传播就变成了顺水推舟的事。用户会主动去挖掘你产品中值得说的细节。又说到了苹果,比如iPhone手机的滑动解锁,当你移动滑块的时候,“移动滑块来解锁”这几个字就会慢慢隐去,这几个字完全消失时滑块所滑动的长度与整个滑动条长度的比例是黄金分割率;还有耳机,耳机分叉以后的那段长度和整条耳机的长度比也是黄金分割率。这些设计并没有实际作用,也不见苹果公司官方有什么说明,但是对于发现它的用户来说,犹如玩一个解谜游戏,是附加在产品之上的额外的乐趣,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
以上的发现来自于一个苹果手机论坛的网友,他在公布自己的发现之后,号召大家在苹果的产品中找到更多与黄金分割率相关的东西。这是消费者自发的行为,是对既有产品未知乐趣的探索,这不正是任何一个制造商所希望的事情吗?这样的乐趣可以帮助你克服长期使用产生的倦怠,可以安慰瑕疵带来的不快,产品是可以被谅解的,用户也是可以被抚慰的,这比在微博上说多少句“亲”来得实在。
(文章来源:商学院杂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