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所谓的MMM平台到近期IGOFX金融诈骗组织被曝光,各类骗局不仅诈骗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受害者人数众多,更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加紧处置的“风险隐患”。可以说,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各类金融骗局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那么,如何避开各类形形色色的金融骗局?甚至一眼看透骗局呢?这或许要从一个意大利人说起。
1903年意大利人查尔斯•庞兹移民到了美国,为了发财的庞兹干过包括油漆工在内的各种工作。他曾因伪造罪在加拿大坐过牢,也曾在美国亚特兰大因走私人口而蹲过监狱。经过美国式发财梦十几年的熏陶,庞兹最终发现最快速赚钱的方法就是金融。
于是,从1919年起,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了波士顿,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种东西,然后获得高额回报。但是,庞兹故意把这个计划弄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
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的人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90天之内都可以获得40%的回报。
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
有意思的是,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但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
这就是人所熟知的“庞兹骗局”。
自庞兹以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由“庞氏骗局”衍生的各类骗局在世界各地“全面开花”,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各类骗局“粉墨登场”出来时对外宣传的形象不一,但往往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供大家辨认。
在任何情况下,大家都要记住风险与收益成是成正比的,收益越大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购买过理财产品的朋友都知道,正规渠道发行的理财产品都会按照投资标的的不同会给出不同的风险等级,又会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把相应的理财产品卖给不同的人。
这就是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现实中,我们看到各类金融骗局往往用超高的投资回报率来吸引大量投资者,却从不揭示投资的风险因素。目前,各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不过是4%~5%左右,如果有项目自称超高收益,大家一定要小心了。
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骗子们的现金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骗局的制造者们总是力图扩大客户的范围,拓宽吸收资金的规模,以获得资金腾挪回补的足够空间。他们从不拒绝新增资金的加入,因为蛋糕做大了,不仅攫取的利益更为可观,而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为降低,骗局持续的时间可大大延长。
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庞氏骗局”们必须不断地发展下线,通过利诱、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资者结构。塔尖的少数知情者通过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参与者而谋利。
即便是高深莫测的纳斯达克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也免不了拉拢下线的俗套,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下线”又发展新“下线”,滚雪球式的壮大为“金字塔”结构。
图为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他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
很显然,充分理解上述三个特征对我们应对各类金融骗局大有益处。然而,近些年来,关于金融骗局的揭秘与报道不可谓不多,但仍然有大量投资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贪。在成功学满天飞的当下,梦想一夜暴富的人越来越多。骗子们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才会想到用超高收益来哄骗投资者。实际上,“你想要它的收益,而它想要却你的本金”。
有鉴于此,面对超高收益,大家一定理性投资。正如上述所说的那样,高收益对应的是高风险。在投资之前,大家应该多关注项目收益背后的风险因素,包括投向、期限等等。如果看不懂,千万不要参与。此外,必要的金融常识也是我们看清投资项目好与坏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原因是赌。这类人就是一批精明的投机者。他们一眼便能看清项目本质,之所以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会是游戏的“最后接盘者”。同时,他们和骗局制作者一样,赚得钱也是项目新客户加入的钱,他们往往会低位抄底进入,并在项目崩盘前抽身“跑路”。
第三个原因是傻。笔者所说的傻并不是指智力方面的先天不足,而是指社会经验方面的缺失。我们看到许多金融骗局不乏有高学历人群加入,他们具备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成绩斐然,但在金融骗局面前却是个“孩子”。
另外,现实中许多人都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只要身边大多数人都参与,他便觉得该项目就是安全可靠没有风险的。岂不知这样的心理正中了骗子们的下怀。还有一些多次参与金融骗局的深度参与者,他们已经被“洗脑”变成了项目启动的必要“傻子”。
虽然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对于金融骗局的一些肤浅观察,但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金融骗局之所以成功往往与人性的弱点分不开。如果想远离各类形形色色的金融骗局,笔者建议大家谨记上述三点原因,做到理性投资,以防上当受骗。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