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倩
ID:BMR2004
雷军又一次陷入争议。
在8月10日小米创立11周年年度演讲中,雷军讲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投资故事——他曾经被投资人当成小学生训了一个小时。原本是雷军向投资人讲述的一个卖情怀的故事,但在经过二次加工之后不断发酵,让雷军和小米陷入巨大争议。
同时,当晚除了雷军的演讲之外,还有新品发布,小米MIX4的售价突破新高。细心的网友发现,在当晚的演讲中,备受瞩目的造车故事并未被提及,但是多了一个机器狗的产品……
小米又有新故事了吗?
投资故事惹争议
雷军本想借投资人故事卖一个情怀,但在经过二次加工之后,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使得雷军和小米陷入巨大争议。
在演讲结束后,就有好事的网友表示,这个投资者就是马云的妻子张瑛。不得已,雷军在朋友圈辟谣:“我跟张瑛是朋友,昨晚演讲中的投资话题跟她没关系,网上传闻都是谣言。”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则以“我们马上报案!”来回应。
上市以来,小米的股价如同过山车。
在小米上市之初,股票发行价为每股17港元,但是上市当日即破发,随后小米的股价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破发状态。2019年9月小米股价创下了每股8.28港元的新低,相较于发行价已经“腰斩”。
彼时,小米不得不面临较大的压力,通过不断地回购股票,试图提振股价,但是依然收效甚微。
直到2020年5月,第一季度财报之后,小米的股价才开始一路高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每股10港元涨至今年1月的峰值每股35.9港元,市值涨至近9000亿港元。
今年以来,小米股价几经波折,最低为每股23.7港元,截至8月12日收盘为每股25.45港元。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拿股价下跌时的遭遇向公众卖惨,是一个非常不妥的行为。
在葛甲看来,目前小米除了手机、物联网,再就是互联网服务,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故事。虽然小米也在布局互联网流量运营,但该业务也并不顶尖。
在葛甲看来,小米希望通过不断地讲新故事去推动市场对小米的评价,从消费电子推向互联网公司,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值。但这个观念并不容易改变。
梳理小米的财报,其手机业务和IOT业务仍然是其营收的大头,互联网服务占比较小。葛甲说,当营收模式不发生根本性改变时,市场无法认为它是“互联网公司”。
能否站稳高端机市场
11周年年度演讲中讲投资人事故惹出的争议,甚至盖过雷军所说的 “三年内小米要做全球第一” 。
这个背景是,在雷军的演讲前夕,Canalys等第三方研究机构报告显示, 小米手机2021年第二季度出货量达5280万台,同比增长83%,以17%的份额超越苹果,首次跃居全球第二,排名仅次于三星。
图源: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公布的2021年全球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
全球销量排名第二,给了雷军说这句话的底气。葛甲认为,小米这个出货量第二,是吃下了华为的市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在这个时间点,没必要反复去论证这个成功,因为这是一个受外部人为因素的推动所造成的,这个成功是短暂的,并不代表从此一直成功下去。
三年内小米要做全球第一,怎么做?
雷军说,要靠高端、靠米粉。
向高端发力,成为这几年小米常谈的话题。但公众对高端机的理解,与小米自己理解的高端机差异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在演讲中说,“小米手机在刚起步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从高端入手,小米手机的第一代就是那个时代最高端的智能手机。”
小米手机第一代是小米1S,2011年8月发布,售价为1999元。小米1S定位是智能手机,有着“年轻人第一款手机”之称,“为发烧而生。”但是在当时的市场上,并非只有小米这款手机,其中最为成熟的是苹果4。
小米1S的发布时间比苹果4S的发布时间早了两个月。2011年10月,苹果4S发布,而在此之前,苹果4已经是当时智能手机市场上的顶流,售价为4999元,且已经牢牢站稳了高端智能机市场。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从小米1S发布开始,小米就一直走“性价比”路线,从2019年小米独立出Redmi系列开始,可以看作小米撕掉“性价比”标签的开始。小米10是小米向高端发力的标志。雷军说,小米10让小米高端之路首战告捷,小米10系列原计划卖200万台,截至8月10日卖了577万台。
曾经在小米上市之后的首个财务电话分析会议上,彼时的CFO周受资称,小米目前已经站稳高端手机市场,在2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上小米已经占了31%。
从这番描述中可以理解的是,小米将2000元以上的机型定义为高端机。随后周受资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小米对高端机的定义是配置高端,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价格的上升。
在葛甲看来,苹果有自己独特的系统,三星有手机全产业链,华为有自己的麒麟海思芯片。葛甲认为,小米屏幕不是自己的、芯片不是自己的,系统使用的是安卓再开发的,如果一旦这些东西被断供,就会被卡住脖子。
葛甲认为,站稳高端机市场,不是单纯依靠堆料、堆科技,需要有自己的原创技术。“三星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技术是自己的,它虽然也使用高通骁龙芯片,但也有自己的猎户座芯片, 如果高通不与三星合作,那么三星自己的猎户座芯片也可以直接顶上。”
2020年小米年报显示,小米的研发投入为93亿元,但是小米2020年营收达人民币2459亿元,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3.8%。要知道在2020年年初,小米曾承诺研发“超百亿元”。
一个对比是,2020年小米的销售及推广开支由上年度的104亿元增加40.1%至145亿元,其中宣传与广告开支的增幅更是高达63.2%。而同期的研发投入,只是从2019年的75亿元增加至93亿元。
小米的研发投入远远不及营销投入,这还是在近两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如果将小米的研发投入和三星、华为、苹果做一下对比,则高下立见。历年财报数据显示,在2019年第三财季财报中,苹果的研发支出达到了历史新高的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1亿元),约占营收的7.9%;2019年,华为研发费用达131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15.3%;2019年,三星研发支出首次突破2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90亿元),而2019年小米的研发投入为75亿元。
“在高端机市场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或者拥有屏幕技术,或者拥有模组技术,或者拥有射频技术,或者拥有CPU芯片技术,等等,但从目前来看,小米并没有值得骄傲的技术。”葛甲强调。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小米高端机市场的竞争对手一直都在。三星在8月11日的全球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可量产的折叠屏手机。不得不说的是,在屏幕领域,三星一直用自己的技术和生态来引领手机界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Canalys此前公布的全球、亚太十大畅销机型排行名单中,小米旗下的Redmi 9A和Redmi 9两款机型均有上榜,且Redmi 9A在亚太市场上的销量远高于iPhone 11、三星Galaxy A12和华为Mate40Pro,这也就意味着小米的海外市场依然以中低端机型来走量。
所以,小米向高端机转型变得越来越迫切。但高端机并非简单的加量加价就可以站稳“高端机”市场。
造车故事去了哪儿?
一个细节是,在当晚三个小时的演讲中,雷军对造车只字未提。
那么小米的造车进展到哪一步了?《商学院》记者就相关问题向小米方面发去采访函,但是截止到发稿,并未收到回应。
新能源+互联网让造车行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谁都想从这里面分得一杯羹,缺乏新故事的小米也不例外。
造车的确能推高公司的市值。蔚来资本前管理合伙人,罗兰贝格前全球合伙人,汽车及私募业务负责人张君毅表示,在造车领域,十几年的公司都算年轻公司,更何况成立才几年的公司。在他看来,资本之所以看好造车,是看好其发展前景。“在新势力造车中,资本看中的并非仅仅是车辆本身,还有用在车辆身上的软件,是企业能够赋予这辆车多少能力,企业卖多少辆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能够通过这辆车所产生的价值。”
但是小米这辆车怎么造,至今没有明确的方案。从小米公布的招聘信息来看,从6月中旬到8月初,小米集团发出的与汽车相关的岗位数以百计,大到汽车底盘、整车架构,小到空调、内饰,可谓汽车产业一条龙。
从小米公布造车以来,雷军便马不停蹄地去拜访长安、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汽等企业,根据媒体报道的消息看,雷军甚至在造车的关键岗位亲自把关。
即便如此,小米造车依然没有明确的方案。到底是与他人合作,还是自己造整车,在葛甲看来,小米在失去先发优势的背景下,再造车需要烧掉的成本代价是极其昂贵的。
葛甲认为,在造车新势力中,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占据先发优势的背景下,在造车行业已经形成了竞争, 在产业链端的议价能力就变得被动,如果说当初蔚来烧掉200亿就把车造出来,后续进场造车的企业可能要花几倍的代价才能将车造出来。
葛甲说,小米造车无非是三种模式:1.完全自营造整车;2.与他人合作;3.与华为相似只做其中一部分。他认为,这三种模式都已经不具有先发优势,无论那种模式都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代价。
小米这辆车怎么造,何时才能造出来,还需且走且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