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还在不断提高。
文|刘青青 石丹
ID | BMR2004
科幻电影正照进现实。近日,一辆悬挂在空中的蓝白色列车引发大众关注,这是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空轨”,车身悬挂在单行轨道下方,在空中穿梭飞行。
仿佛空中漫步一般的空轨列车热度颇高。先是在2023年4月下旬,“外交天团”在海外社交账号上发布武汉“光谷空轨”试车视频,登上海外热搜;接着在5月11日,武汉空轨“光谷光子号”开展媒体集中探访和试乘活动,再度引发关注。
据了解,武汉空轨“光谷光子号”主要在光谷生态大走廊等地运行,预计今年内开通营运。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集到这座历史悠久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身上。
01
花落武汉
能够“凌空飞行”的武汉“光谷空轨”绝不仅仅只是“倒悬的地铁”,而是一种新型低运量轨道交通工具。
武汉“光谷空轨”采取了永磁技术,相比于传统轨道交通,底部磁悬浮技术提升了车辆的运行效率,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并且相较于其他轨道交通而言,具有噪音小、污染少的特点,空轨应用的飞轮储能系统可回收并能存储列车刹车制动产生的多余能量,可实现节约15%的牵引能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指出,武汉空轨“光谷光子号”全车智能化程度高,具备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车辆运行实现了全过程自动控制。
那么,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为何会花落武汉?为何是武汉率先摘此桂冠?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武汉重视数智经济的发展,积极落地数智应用,将城市轨道交通和数智化结合起来,打造了“光谷光子号”。这一方面受益于武汉地方政府在数智化上的推动,敢于尝试;另一方面也受益于武汉发达的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产业,武汉是中部通信、智能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
除此之外,王鹏还指出,空轨交通建造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缓解城市交通运载压力,而更多的是以观光为主,乘客可以在美丽的环境中体验穿梭而行,感受更强烈的科技感。武汉空轨列车作为武汉光谷生态大走廊的旅游配套设施,途经路线包含了“水道”“绿道”“空道”三个体系,全方位尽享光谷优质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世界级生态文旅项目。
“从空轨建造的意义来看,武汉是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城市,这次空轨技术的创新研发更是让人看到武汉的科技实力,在交通运输等领域引领科技前沿。”王鹏表示。
可以想象的是,当国内外网友在为武汉空轨“光谷光子号”点赞时,也会加深对武汉智能交通产业的印象。
02
中国光谷
搭上“光谷光子号”列车,就可以逛遍“宇宙中心”——武汉光谷。“宇宙中心”是早些年武汉年轻人对光谷的戏称,但光谷的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
早在1988年,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1991年,这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该区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武汉想要学习和借鉴美国“硅谷模式”,喊出了“美国硅谷,中国光谷”的口号。实际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区,硅谷摸索出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的“硅谷模式”,一直被世界各国高新技术园区所借鉴模仿,光谷也不例外。
如今,光谷建有8个专业园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园、光谷中心城),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相对于美国硅谷而言,中国光谷尚且稚嫩。不过,目前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谷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销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盘和林提到,中国光谷的发展前期靠政府支持,后期靠市场竞争。美国硅谷早期依赖于美国军方订单,购买技术也购买产品,所以光谷前期离不开政府支持。武汉一方面要加强基建,另一方面要通过科研项目的方式,向民营、创新企业派发高技术含量的订单。
“当然,在此过程中要避免面子工程,要从科技发展需求出发。”盘和林强调。
“受美国硅谷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王鹏表示,光谷通过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为武汉的经济与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03
城市“大爆发”
显然,随着中国光谷的发展,武汉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都在水涨船高。光谷建成后的20多年间,武汉迎来高增长时期。
王鹏提到,第一,在产业布局方面,目前光谷已经聚集了千余家光电子信息企业,以光谷为产业核心,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湖北“光芯屏端网”产值突破7000亿元,同时光谷积极布局生物医药、环保节能、高端装备、现代服务等产业,产业前景好,附加值高,并且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更多互联网头部公司也相继入驻于此。
第二,在企业发展方面,光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效益逐年递增。2022年武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27%。其中“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约占全省的6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32%。
第三,基于上述条件,光谷虹吸效应明显,光谷的增量人口占到了全武汉市增量人口的20%,常驻从业人员超六成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汇聚各地青年人才。同时,武汉市政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力求使管理体制符合创新体系建设需求。
第四,从城市发展来看,光谷不仅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辐射到湖北省周边各地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2023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东湖高新区建设武鄂黄黄核心区,打造“世界光谷”。光谷建设正助力武汉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在中国光谷的“加持”下,武汉步入高速发展,科技创新也成为武汉的重要增长引擎。
04
“抓住”新能源
当“光谷光子号”花落武汉时,也有人认为,武汉是老牌汽车产业基地,并且叠加科技创新实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率先诞生在武汉也是情理之中。
的确,武汉作为老牌汽车产业基地,上汽、东风、吉利等多家传统车企均布局于此。可当新能源风口来临时,武汉表现并不突出。
在新能源行业发展过程中,各大城市争相伸出橄榄枝。一番较量过后,人们发现,特斯拉居于上海,蔚来汽车生产基地在合肥,小鹏汽车在广东肇庆和河南郑州,理想汽车落地江苏常州,威马汽车去了温州,零跑汽车在浙江金华,百度汽车在长沙建立生产基地,哪吒汽车生产基地率先来到浙江桐乡……
反观武汉,几年前,市场猜测武汉将与蔚来汽车“缔结良缘”,可蔚来汽车最终落地合肥。2022年武汉曾试图争夺小米汽车的落户,而小米汽车最终选择了北京。
好在武汉正在抓住产业风口,布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武汉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建成投产小鹏汽车等8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东风本田四厂等1500个工业项目。
王鹏指出,武汉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城市之一,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再到销售环节与售后服务,武汉市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汽车研发机构与专业人才。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增加与政策扶持,武汉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发展。
另据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估报告》显示,目前武汉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基本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加速发展,虹吸效应显现。
“近年来,武汉光谷抓紧产业变革机遇,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传统汽车行业,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是推动武汉汽车产业基于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寻求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目前,武汉光谷已经聚集了200余家智能网联终端企业,随着更多相关企业与头部企业进驻光谷,未来武汉汽车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王鹏表示。
05
智慧城市名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蹚过了一片又一片“无人区”,从无到有积累起经济、科技方面的宝贵经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称号。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九省通衢”“楚中第一繁盛处”,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显然,“智慧城市”也是武汉正在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
据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官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武汉成为先行者之一,摸索出城市“智”理的武汉模式。近年来,武汉市建设了集政务云、信创云、企业云于一体的“武汉云”,目前已有400多个政务系统上云运行。当前,“武汉云”已经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云课堂、智能就医、电子社保卡等。
王鹏指出,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着重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2020年,武汉市发布的《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多方面具备全国标杆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
其中,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按照“1153”总体框架(即1个云网,1个大脑。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五大重点应用领域,运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三大保障体系),构建智慧城市超级大脑,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高速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产业数字化成为驱动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还在不断提高。武汉智慧城市正在逐步从多方面向具有全国标杆水平的新型数字智慧城市跃进。”王鹏表示。
来源 | 《商学院》杂志2023年6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