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始终处在变化中的城市轴线,并伴随时代发展延伸出新的特点,我们保护的不是元明清的中轴线,也不是近现代的中轴线,而是保护它的当代和未来。 文|赵建琳 ID | BMR2004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这项历时12年的申遗项目终于尘埃落定,北京也由此成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这也是全世界最长的城市轴线。该条中轴线共包含15个遗产要素,分别是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在这条中轴线上,汇集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五大类遗存。从选址、格局到城市形态和设计,“北京中轴线”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范式。 消息快要公布的时候,单霁翔正在看书,同时他也关注着这场大会,“大会先公布自然遗产,之后是文化遗产,我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还是充满信心的。因为北京中轴线历经了复杂的申遗过程,对各方面都做了精心规划和文本制定,且在世界上它也是独一无二,无论是历史、科学还是艺术价值都无可非议。”单霁翔表示。 对于热爱文博的朋友来说,“单霁翔”一定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等职务,现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他对北京中轴线的关注和保护几乎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 早在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提交了《关于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39位以文化界为代表的政协委员联名支持,这份提案也最终得到了全国政协的重视。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开启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历程。 近日,《商学院》杂志专访了单霁翔院长。 01 现在:北京中轴线的理想都城秩序 尽管申遗成功属于意料之中,但结果公布后,单霁翔仍然感到非常激动,“因为每年无论国家大小,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意味着大量申遗项目等待的时间会更长。同时,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的时间比其诞生晚了13年,属于后起直追。所以,我国希望每年在申遗上都能有所成功,让这些遗产项目得到更高层次的保护。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应该说也书写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历史,使北京成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的持续作用,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单霁翔看来,“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不只在于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长的城市轴线,也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空天格局影响最大的城市轴线,还在于它对一座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脉络,更是体现中华五千年文化丰富蕴含的重要标识,理想都城的秩序体现得非常鲜明。 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1500米,这一段是过去以祭祀建筑为主的外层空间。东面的天坛和西面的先农坛都是过去皇室祭天和祭先农神的重要场所,其想要体现的主题是生态,如今已经形成了3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绿化带,而这在城市环境里非常难得。 从天桥到正阳门1500米,是北京老城的商业中心。古时内城禁止喧嚣,大量商业体进不了内城,主要集中在正阳门、前门大街两侧,西面有大栅栏,东面有鲜鱼口,文人墨客、演艺戏曲、会馆建筑就汇集于此。到了现代,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商品贸易也会在这里进行,所以这一段体现的主题是经济。 从正阳门往北1500米,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东面的太庙和西面的社稷坛是过去皇室祭祖和祭土地神、谷物神的场所,是皇室的政治遗存;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大事件,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也都充分展示了中国政治史的宏伟历程。 再往北,从午门到景山后门,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文化中心。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同时其内部对称性格局也呼应了中轴线的特点;景山公园过去是皇家御苑,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孝道文化的胜地,如今已面向广大公众开放。 从景山北门到钟鼓楼,被老舍先生评价为“最有人民性的地区”。东侧是元代以来形成的胡同四合院,南锣鼓巷、北锣鼓巷与元大都是同一时期建成,是最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街区;西侧是北京城里最大的没有围墙、完全开放的公园绿地,位于这里的什刹海和后海容纳着众多的休闲娱乐体验,这里体现了中轴线的社会性。 到了今天,北京中轴线仍在不断演进发展,“向南是大兴机场,向北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曾规划在如今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置建一栋500米高的楼,我们都不赞成,因为我们希望那还不是中轴线的结尾,后来那栋高楼的规划作罢,改为建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单霁翔告诉《商学院》杂志,理想都城的秩序在新时代仍不断延伸,没有尽头。 “所以‘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遗产是当之无愧的,它的价值还要深入挖掘、不断挖掘,它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是永远也研究不完的一个都城杰作。”单霁翔评价道。 02 过去:北京中轴线申遗做了哪些准备 北京中轴线申遗走过了12年的漫长时光。12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一轮”,这时间并不算短,因为申遗标准正变得越发严苛,国际组织的考察也越发详细,需要花时间充分准备。但也不算太长,单霁翔告诉《商学院》杂志,国内已经申遗成功的项目少则耗时七八年,多则需要十几年,还有像西夏陵这样的项目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已近20年,仍在等待中。 据公开报道,北京中轴线申遗历经三大阶段。2012年至2016年是申遗启动阶段,包括启动申遗文本编制,实施中轴线上重要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2017年至2021年是全面加速阶段,包括北京市成立小组专班推进申遗工作,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至2024年是攻坚冲刺阶段,包括精雕细琢申遗文本,统筹解决申遗迎检重大问题,推进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正阳桥、天桥、南段道路遗址等重大发现,填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的“空白”,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技术评估和专业答辩等。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必须关注的价值是,“北京中轴线”因为申遗而取得了众多过去想象不到的环境整治成果。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它成立于1925年,将在2025年迎来建院100周年。但回溯历史,其实它是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而“紫禁城”落成于142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2年,单霁翔从国家文物局调至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扩大开放,改善游客的体验,他主导开展了3年故宫环境大整治。履职第一年,他用5个月时间,走遍故宫里的1200座建筑、9371个房间;2014年起,他推动了室内10项、室外12项的环境整治工作;到2017年,拆除了135栋故宫里的临时建筑、违章建设项目。他在接受采访和外出讲课中多次提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2016年,故宫博物院举办首届太和论坛,邀请文明古国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观故宫,并共同签署了旨在促进人类文明保护与发展的《太和宣言》。单霁翔向他们介绍:“太和论坛的名字取自太和殿,‘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号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待、人的内心世界和谐相安,唯有如此,人类生活的世界才是一个和平发展、不断进步的世界。”在北京中轴线漫长的申遗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多年前在太庙(后来也称“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北角的一条巷道里,居然住着几十户居民,火灾隐患很大,单霁翔为此写过两次提案,后来该区域得到了整治,居民也得到了转移安置。 除了环境整治,为了保护北京中轴线上的景观不被新的建设项目干扰,很多新建项目或搬迁,或重新规划落地位置,而这些行动甚至早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正式启动。比如,2000年单霁翔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时,肩负的职责之一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他说:“那时最担心的就是大体量建筑侵入到中轴线的核心景观上,当时的北京可以说是一个‘大工地’,为了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建设很多大型场馆、商贸建筑,一年的建设量比欧洲所有国家的建设量总和还要多。”在单霁翔等人的建议下,后来大体量建筑项目被规划到四环位置,西四环建了中关村,北四环建了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场馆设施,东四环建了CBD。单霁翔还在中轴线两侧规划了25片以胡同四合院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后扩大到33片,作为保护中轴线的建设控制地带,“我想,这个绿色的屏障也是中轴线申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中轴线启动申遗后,周边建筑的规划改造工作也在继续进行,例如地安门百货商场做了降层改造,由5层降至2层,?并突出了传统建筑元素,?如坡顶灰瓦、?木格窗花;位于新街口的积水潭医院为老城景观“银锭观山”降层;拆掉陟山门街到北海和景山中间的住宅楼;位于天坛外坛附近的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到南四环等等。通过上述举措和对公众的宣传引导,北京中轴线所呈现的对称、平缓、开阔的格局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03 未来:北京中轴线保护的远期思考 在北京这座有着丰富世界遗产的城市,有三处更早列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就位于中轴线上:一是故宫博物院,二是天坛,三是大运河(万宁桥跨于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之上)。如今,北京中轴线将它们串联起来,以城市轴线的形式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国际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这是我国遗产保护理念不断进步的结果,单霁翔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将之总结为五个方面。 其一,过去我国在遗产保护上一直采用“文物保护”这一说法,但国际上用的是“文化遗产”的概念,国际社会认为“文化遗产”包含文物、古建筑、古遗址,后来我国也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文物保护”概念无法涵盖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 其二,过去物质遗产保护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分别由不同部委来负责,但这两者其实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统一起来进行保护。 其三,除了保护静态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还应该保护活态的遗产要素,如至今仍有人生活居住的历史街区、古村落和仍在营业的“百年老字号”等商业体。 其四,过去的遗产保护常常只关注距今历史久远的要素,对现代要素缺乏重视,但国际上有些建设时间不长的要素也成为了世界遗产,如悉尼歌剧院1973年投入使用,2007年就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今,当代建筑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要素,是遗产保护理念的一大进步。 其五,过去遗产保护保护的是一个点,现在保护的是一条线,如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北京中轴线等,逐步重视起对线性遗产的保护。 单霁翔指出,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始终处在变化中的城市轴线,并伴随时代发展延伸出新的特点,“我们保护的不是元明清的中轴线,也不是近现代的中轴线,而是保护它的当代和未来。”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围绕中轴线产生的文创开发和商业项目开发也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单霁翔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出身,对建筑很熟悉也很有感情,不同于西方的砌筑,中国传统木结构古建筑采用的是榫卯拼接结构,如果将之做成积木,人们就能在玩中感受榫卯的乐趣和魅力,此外还可以围绕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元素推出多主题的研学活动。 单霁翔认为,文创产品开发需要开发者在挖掘历史资源的基础上持续观察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到2018年底故宫就研发了11900种文创产品,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北京中轴线是一本百科全书,它所能产生的创意会更加丰富。 随着95后、00后等“数字原住民”的成长,当下的遗产保护工作还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仍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其建设的线上平台“数字文物库”展示了超10万件文物的数字影像,且每年以1.5万~2万件的增幅持续向社会公开数字资源。“每日故宫”APP连续9年每天向用户推送一条藏品图文信息,让用户拥有掌上故宫。2024年数字中国展览会上,故宫体验专区还新增了“御花园VR体验”等展项。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年轻观众占比已从过去的30%左右提升到60%。“拥抱年轻人、拥抱科技、拥抱未来是我们永远秉承的发展方向。”单霁翔说。 传播方面,近几年单霁翔发起策划并参与多部纪录片和文化综艺,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并通过《博物馆之城》《万里走单骑》《启航!大运河》《非遗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多样景观,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1年,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领导下的一个机构,承担着建设“文化东城”的重任。2023年,该研究院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单霁翔作为文化代言人与嘉宾一起探访东城区的各个文化地标,拿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要素来说,钟鼓楼、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故宫博物院、天坛等多处都位于东城区,观众了解中轴线的同时也能了解东城的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在北京中轴线上已经产生了很多典范性的实践,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可提升的空间,让我们一起期待!”单霁翔说道。 来源 | 《商学院》杂志9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