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高价值飞轮已启 2025年将迎颠覆未来临界点

2025-03-13 206 0

人形机器人:高价值飞轮已启 2025年将迎颠覆未来临界点


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从实验室的试验阶段,迅速转移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阶段。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高价值飞轮”。


人形机器人究竟有哪些用途?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它能否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象级产品?这些问题是在2022年特斯拉发布名为“擎天柱”(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之后,成为人们经常提出并讨论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着一个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时期,它已经从实验室的试验阶段,迅速转移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阶段。这一转变背后,是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链的紧密协作、政府侧的政策加码、应用场景的广泛落地以及资本市场的大量涌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高价值飞轮”,推动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前进。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持续跟踪和调查研究表明,人形机器人“高价值飞轮”已经形成,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级飞轮的形成逻辑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本文将从技术突破、产业协同、场景落地、资本催化四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01

技术突破:从“机械运动”到“具身智能”


近年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高端前沿技术到全民关注焦点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品密集发布,技术突破不断涌现,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前奏。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推出超过100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涵盖了双足行走、轮式、交互仿生等多种类型,还在运动能力、负重性能、操作精度、智能交互等方面表现出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


过去,人形机器人被视为高端技术的“阳春白雪”,仅在科研领域有所探索。如今,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例如,优必选的Walker S1凭借强大的负载能力和多模态感知技术,已在比亚迪等工厂开展实训;而乐聚的“夸父”作为国内首款可跳跃、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实现批量化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从“高不可攀”到“全民可用”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化已经从单一的运动能力提升,转向了更为复杂的“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在运动控制方面,傅利叶推出的GR-2型号人形机器人,通过53个自由度以及双编码器执行器系统,成功实现了踝关节380牛·米的扭矩输出,这不仅使得动力性能显著提升,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动作的精确度。而众擎机器人推出的SE01型号人形机器人,则是通过端到端的神经网络训练,成功解决了自然步态的难题,其行走速度可以达到2米/秒,动作的流畅度已经非常接近人类。


这些技术上的显著进步,标志着电驱动技术路线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波士顿动力放弃液压驱动技术,转而采用电驱动技术,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在感知与交互能力方面,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同样引人注目。


特斯拉推出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通过视觉与触觉的融合,已经能够精准地抓取网球,并且能够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装配任务。傅利叶GR-2型号人形机器人,其灵巧手内置了6个触觉传感器,这使得它能够实现对抓握力度的精细控制。而AI大模型的赋能,例如阿加犀推出的“通天晓”机器人,搭载了端侧多模态模型,显著提升了其在复杂场景下的理解与泛化能力。英伟达推出的Cosmos平台,通过生成合成数据来加速AI训练,为机器人智能化提供了底层工具支持,这无疑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02

“政-产”协同: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生态闭环


在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产业基础再造到高质量发展生态闭环的跨越。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并将其定位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达到了新高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


在政策引导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逐渐完善,形成了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中游整机集成到下游应用服务的完整生态。上游关键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技术不断突破,国产替代加速推进;中游整机制造商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打造出多样化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则从制造业、物流到教育、康养等多个细分场景实现了深度应用。


同时,我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全球份额不断提升。据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榜显示,中国独占63%的份额,尤其在“身体”环节具有显著优势。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供应链本土率超过六成,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效率。


此外,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上不断取得突破。华为等企业通过打造操作系统和云服务闭环生态,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孵化了OpenLoong项目,致力于搭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操作与操控系统的框架及公版开源硬件平台。同时,产业基金的密集成立和初创企业的不断涌现,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


03

场景落地:从汽车制造到千行百业的场景拓展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遵循着“结构化场景先行,通用场景逐渐渗透”的发展路径。从专业领域突破到多行业渗透,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正快速推进。这一进程的起点是特斯拉“擎天柱”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2022年,特斯拉首次展示了“擎天柱”原型机,并在汽车工厂中完成了搬运箱子、浇灌植物等任务。此后,特斯拉不断推进“擎天柱”的量产,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至1万台人形机器人,并率先在特斯拉工厂内部使用。马斯克预计,“擎天柱”将在2026年下半年向外部公司交付,并最终实现每年十倍的产能增长。


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最初的应用场景包括为车身生产线装料、金属搬运等任务。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填补了自动化程度不足的工序空白。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迅速拓展至服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例如,傅利叶GR-2机器人已在银行、医院等场所落地应用,承担接待客户、巡检环境等职能。此外,沙特的NEOM新城项目也引入了人形机器人,为公共场景提供智能服务。在家庭和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潜力同样巨大,它未来有望进入家庭,承担家务劳动、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多样化任务。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预测,未来30万元级别的家庭保姆机器人将彻底改变家政行业。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提供更加自然和人性化的交流互动,满足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人形机器人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还开启了从工业到千行百业的场景拓展新时代。随着量产计划的推进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04

资本催化:从早期概念到长期投资的范式迁移


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融资热度显著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4年共发生87起融资事件,已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155亿元。其中,美国和中国是人形机器人投资最活跃的地区,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投融资事件中,中国占比40%,美国占比24%。


在国内,2024年,中国共发生71起人形机器人融资事件,融资总额接近70亿元,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其中天使轮的平均融资金额接近1亿元。北京、广东和上海成为人形机器人融资的主要地区,分别占比25%、25%和21%。此外,部分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在2024年完成了多轮融资,如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分别获得10亿元和数亿元的投资。


在资本市场的投资风向标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显著的转变,即从过去对各种新兴概念的追捧,逐渐过渡到对实际价值的重估和深入分析。自2024年9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指数表现异常亮眼,其涨幅已经超过了90%。与此同时,专注于高端装备等主题的基金,如浦银安盛高端装备基金,其收益率已经突破了60%。这一系列的市场表现,无疑是对该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和确定性的一种积极认可。


在一级市场,投资的热度同样高涨。例如,宇树科技近期成功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而智元机器人则实现了超过千台的量产规模。不仅如此,特斯拉、英伟达等行业巨头也纷纷加入到这一领域,它们的参与无疑进一步增强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和市场对这一领域的期待。


在投资逻辑上,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首先,投资者的关注点已经从单一的技术突破,转向了对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和卡位。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在细分领域如谐波减速器、触觉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其次,投资的焦点也从实验室阶段的产品,转向了那些已经能够进行商业化验证并快速落地的企业。这种转变意味着,市场开始更加重视企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市场接受度,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


05

飞轮效应:五重动力的螺旋上升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有五重动力共同推动其发展和进步。这五重动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相互强化的正反馈循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一是技术突破推动场景拓展。GR-2的触觉感知能力使其胜任精密装配,反哺工业客户需求;不仅如此,这种技术进步还推动了更多场景的应用,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二是场景数据加速AI进化。特斯拉通过真机采集数万小时动作数据,训练“擎天柱”的泛化能力。这些数据不仅用于训练,还能够反馈到AI模型中,使得AI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情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AI技术的发展。


三是量产需求倒逼供应链升级。智元人形机器人工厂拟计划实现千台量产规模,为整机降价铺路。这种规模化的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推动了供应链的升级和优化,使得整个产业链更加高效和稳定。


四是政策加码行业高速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仅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还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资本注入加速技术迭代。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融资额超百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75%。资本注入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技术迭代的速度大大加快,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飞轮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通用智能体”。3—5年内算力提升、数据积累与硬件升级将共同催生人形机器人的“GPT时刻”,使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与多任务处理能力。届时,其应用场景将从单一指令执行扩展到动态环境适应,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劳动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人形机器人的高价值飞轮已经不可逆转地启动了。技术进步、产业发展、资本投入以及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使得人形机器人有望沿着与新能源汽车相似的成长路径前进:从最初依靠政策推动,逐步过渡到市场驱动,最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万亿级别。


尽管目前量产成本高昂、伦理争议等问题依然存在,但这场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无疑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如埃隆·马斯克所言:“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会远远超过汽车。”站在这个飞轮加速的起点,我们可能正在目睹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星际光年:以灵巧手打通具身智能“最后一厘米”

    下一篇:中国企业出海,如何“Impact”当地消费者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