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MBA的课程体系已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即以综合MBA为主体,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MBA为双旗舰,既扎根中国实践,又面向全球竞争。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管理教育经历了从“舶来借鉴”到“独立建构”的蜕变。在这一过程中,人大MBA项目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从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到以本土化实践为根基,人大商学院对管理课程持续迭代。MBA项目作为人大商学院的特色课程,同样走在时代的前沿,通过推出校友终身陪跑计划,实现了校友从“同学”到“共创伙伴”的转变,进一步激活了中国管理教育创新。 近日,《商学院》记者专访了人大MBA执行主任岳楠楠,探讨人大MBA的办学理念、课程的核心优势、校友生态构建以及未来规划布局。 01 把握时代脉搏 1990年代,中国商学院普遍依赖西方管理理论,但实践中发现:西方模式难以解释中国企业崛起的独特路径。2009年,人大MBA推出“SAIL计划”:重视责任感塑造(Spiritual Reconstruction),聚焦提升行动力(Action Orientation)、培养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ization)、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Learning through Self-Construction),把培养MBA学生创新、开拓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重心。该计划荣获当年教育部教学成果奖,验证了“中国本土化改造”的可行性。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深化,人大MBA再次革新。2016年,央行刚刚启动数字货币研究,蚂蚁金服的估值也刚突破600亿美元,金融科技正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大商学院率先推出“金融科技MBA”项目引领创新,展现了敏锐的政策洞察力。 2024年9月,人大MBA再一次站上了时代最前沿。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倡导长期主义理念,推出“跨越经济周期CREATE商科人才重塑方案”,以培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未来商业高素质人才。“CREATE”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即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跨越经济周期的全生命周期学习生态系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注重淬炼反思,通过实战模拟训战结合,嵌入商业推演专业知识,实现学员企业和个人职业的长期发展,最终实现跨越代际和基业长青。 2024年10月,人大MBA推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管理MBA”,直指国家新兴产业需求。岳楠楠以电影《哪吒》、宇树机器人等案例佐证:“中国企业的爆发式创新,要求管理教育必须前瞻布局。”这一项目不仅覆盖AI技术应用,更聚焦管理伦理与战略设计,目标是培养能驾驭技术变革的复合型商业领袖。 在岳楠楠看来,人大MBA的课程体系已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即以综合MBA为主体,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MBA为双旗舰,既扎根中国实践,又面向全球竞争。“唯有动态培养体系,才能让学员在AI时代知行合一。” 人大MBA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课程迭代,更在于独特的“自建管理体系”,旨在打破院系壁垒,整合全校资源,构建跨学科教学生态。 人大以国际MBA为特色,综合MBA为主体,金融科技MBA(FT MBA)和人工智能MBA(AI MBA)两大方向为旗舰。如今,人大MBA已经完成了CREATE重塑理念下的课程架构和培养方案迭代。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岳楠楠表示:“AI时代,商业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革,新型商业模式接续涌现,不断重构以往的运营逻辑和价值创造方式,唯有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动态培养体系,才可助力MBA学员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实现MBA教育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育人价值,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商业人才根基。” 02 校友终身陪跑计划 “校友不仅是资源,更是生态共建者。”岳楠楠提出的“终身陪跑计划”,重新定义了商学院与校友的关系。 2022年,岳楠楠受到“华为六君子”长期陪跑企业的启发。“华为六君子”指的是华为初创期参与起草《华为基本法》,并长期深度陪跑直至其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六位教授,为华为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战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黄卫伟、杨杜、包政三位教授均来自人大商学院,他们至今仍在MBA和EMBA课堂上为学员授课。 当前世界级优秀企业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强大,都是经历了从初创到发展的漫长历程。于是,岳楠楠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在EMBA校友中建立一种“长期陪伴机制”,为校友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助力他们稳步成长,或许就“陪跑”出了下一个“华为”。 早在岳楠楠担任EMBA中心主任期间,就启动“终身陪跑1.0”计划,提供私董会、管理咨询与三年跟踪反馈服务。校友们戏称其为“返厂免费维修”。该计划1.0版本涵盖了:私董会模式,即由人大资深教授群体和校友代表共同组成迷你私董会;管理咨询,即面向有需求的校友企业征集案例,教授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诊断和咨询,并基于开放的数据、资源进行针对性管理辅导;持续跟踪反馈,即不仅限于一次性咨询,而是采用“回头看”机制,在1—3年后回访企业,检验管理建议的落地效果,并提供持续优化。 2024年,针对MBA年轻校友的职业需求,“终身陪跑计划”升级为“2.0版本”,新增四大平台与三大体系,即AI科创俱乐部、全球研学计划、职业孵化器,定制“校友APP”实现全球资源实时匹配。2.0版本涵盖了四大平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全方位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平台、高品质开放的文明互鉴全球交流平台、基于科技创新的共享知识平台)、三大体系(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创业孵化体系、校友交流与互助体系)和两大系统(知识共创系统、实践共创系统),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备,通过全面构建立体化的终身学习平台,持续“陪跑”校友成长和事业发展,打造校友、学院、学校与社会共筑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部分,原创性设计了‘新时代MBA 中国管理智慧实践行’国内城市游学项目,构建了以‘中国管理智慧’为独特内容的实践游学课程体系,融合本土优秀标杆企业访学与红色研学,将管理理论融入生动鲜活的一线教学,带领校友学员在行万里路中,立足中国本土管理实践,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得中国管理智慧。2024年,先后举办了‘大国重器、机械湘军(长沙站)’、‘一带一路、革故鼎新(义乌站)’,受到校友群体的高度好评。”岳楠楠说。 “在产学研融合与实践共创方面,我们重点推动了MBA校友会及各类俱乐部的组织转型。”岳楠楠提到,过去的MBA俱乐部主要以文体活动和兴趣爱好为主(如跑步、越野、绘画等)。自2024年4月MBA第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开始全面推动俱乐部向终身学习型组织转型,并在新兴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不断拓展俱乐部的深度与广度。例如,2024年12月,MBA校友AI科创俱乐部和创新创业俱乐部相继成立,未来还将陆续成立出海俱乐部、新能源俱乐部、银发经济康养俱乐部等,以更精准地满足各行业校友的发展需求。 2025年新年伊始,乘着DeepSeek爆火和企业出海的大潮,人大MBA推出了“Post-MBA全球研学计划”(Post-MBA Program),将“陪跑”推向国际化。Post-MBA国内研学部分,岳楠楠与团队精心挑选了杭州、合肥、重庆、苏州、义乌等创新标杆城市,围绕当地前沿企业考察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展开研学。以杭州站为例,除了深入一线标杆科创企业访学外,还将与校友们共赴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展开研学。在那里,将阳明心学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融合MBA学习导入、复盘与总结提炼学习法,与教授和学员们共创共享学习成果。 “Post-MBA全球研学计划”将主要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越南、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阿塞拜疆等,邀请当地政要、商会、校友会、当地知名企业及中国成功出海企业共同交流,提供从政策解读到落地实践的全方位学习体验,为MBA校友企业出海提供助力。同时,中心还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如莫斯科国立大学等拓展合作,推出更多MBA双学位项目。这些项目与Post-MBA全球研学形成“组合拳”协同效应,持续为校友拓展国际视野搭建平台。 岳楠楠将校友“终身陪跑计划”定义为“共生”,在构建校友终身陪跑体系中,共同成长至关重要。校友和学校不仅是情感共同体,更是发展共同体。学校需要与校友保持终身成长的共生关系,确保校友在毕业后依然能感受到母校的关怀和支持。通过“教授+校友”的“迷你私董会”提供定制化诊断服务、参与供应链优化、搭建财务模型以及企业合规及风险管理等各类赋能,自校友陪跑计划推出以来,已助力多家校友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从初创到上市,学院全程参与对接与战略复盘,真正实现了双向赋能,终身陪跑。”为了表达感谢,2023年,一位EMBA校友还捐赠学校“红色教育家:吴玉章生平展”,至今陈列在中关村校区博物馆。 此外,为进一步激活校友网络,推动校友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自2021年起,EMBA和MBA项目还通过定制化APP构建了校友数据库,目前已覆盖90%以上的校友,日均活跃用户超过2000人。校友APP通过班级、年级、行业、俱乐部、城市地域等多维度分类,全球MBA和EMBA校友可以实时定位附近的校友,精准匹配行业资源。“校友不仅是资源池,更是创新生态的共建者。在参访海尔越南胡志明总部时,才发现总经理也是人大EMBA的校友。”岳楠楠感慨道,“人大全球校友网络的密度远超想象,校友的力量无比强大。” 03 继续深耕本土高管教育 谈及未来,岳楠楠将目标锚定在自己的“小国雄心”,即未来三年至五年,继续深耕本土高管教育,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链接更多MBA业界校友回归母校。同时服务国家全球战略,将更多MBA校友学员推向国际商业舞台。此外,招录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业精英进入人大MBA、EMBA项目学习,将中国本土管理经验推向全球,推动中国本土企业成长发展,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通过定制化校友APP,人大MBA已构建覆盖1.2万名校友的数据库,日均活跃用户超2000人。校友可按行业、地域精准对接资源,甚至发起跨国合作。 “最鲜活的管理智慧终将来自中国土壤。”岳楠楠的这句话,道出了人大MBA的终极目标。从SAIL计划到CREATE重塑,从华为基因到AI管理,人大MBA始终以“中国问题”为起点,以“世界级答案”为终点。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中,校友、学院与中国企业正在书写新的管理范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2025年4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