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焦虑,接纳可以接受的“冒险 ”

下一本VOL33 2016-04-14 7730 0

克服自己的焦虑,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复杂或是神秘。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盲目激进或是冒不必要的危险,那样的话,问题比患焦虑症更多。


但你该如何判断呢?什么是“明智”的做法呢?我教你作一个安全检查。如果你心存疑虑,就照下列问题去问自己:

 

大多数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大多数人认为怎样是合理的?事情进展顺利的概率有多大?

 

理智的人就会这样去问自己,或是可信的规则就应当如此。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对污染感到恐惧,我希望你这样去问自己:“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危险的吗?”


停止焦虑,接纳可以接受的“冒险 ”


比如,你在一个贫困国家的偏远地区吃晚饭,你在考虑要不要喝水槽里的水—那就不要喝,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水是不干净的。但如果你是在郊区自己的房子里想喝一些水,那就可以从水槽里接水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安全的……因为它确实是安全的。

 

克服电梯或飞机恐惧症也同样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安全的。飞机失事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而电梯发生事故的概率是十亿分之一。克服惊恐障碍(你对自己会变疯或是死去的恐惧)也可以运用同样的规则。


我从医已经25年多了,我开的诊所诊治过数千名患者,从来没有见过有人会因为一次惊恐的袭击而发疯或是死去的。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可以印证这一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或许你就是那个例外呢。没人敢打包票。


每当遇到新问题时,你就需要算一算概率。如果电梯出故障的概率是十亿分之一,那它就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去坐。如果你想得到绝对的肯定,那下半生就只有在焦虑和抑郁中度过了。这样值得吗?

    

所以,执行新的规则手册—需要打破所有旧规则—你就必须要放弃确定和完美主义。但如果你继续按照旧规则行事—听从自己脑袋中的想法—那就只有继续焦虑下去。


事实上,你根本没法对正在做的事情完全确定,无论是去餐厅,还是开车,或是寄包裹。你也无法确定工作上万无一失。我们把这称为“可以接受的冒险”,因为我们注意到,你已经开始在做这些事情了。


因此,唯有接受存在的风险。如果你接受这些日常的风险—且已实施一些行为—那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其他一些很小的、不显著的风险?这就是理性人的选择,是可信规则的一部分。

 

完美主义也一样。你从来就不曾完美过,且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美。世界上没有完全的确定—但你以为你需要这样。你或许曾这样想过:“如果我对掌控动机的认识是错误的呢?抑或是我的逃避或安全行为确实对我有保护作用呢?那么,我还能差到哪里去呢?至少我知道,生存在这个‘危险的环境’里做点什么,总会让我感觉更好。或许我很幸运,做对了选择呢?


即便我没做对,即便我采取的是完全荒谬的安全行为,我依然可能足够幸运,找到一位伴侣—或许是一个也爱焦虑的伴侣—他/她愿意跟我生一堆也爱焦虑的小孩。”你只有在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环境并不危险。而什么都不做,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我们一直在运用错误的软件。焦虑规则让我们玩一场总是输的游戏—因为我们要么会感到很焦虑,要么会说服自己,以为自己必须把游戏玩下去。这些规则,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我们就像卡在深沟里,每照旧规则执行一次,就陷得越深。

    

所幸的是,我们可以制定新的规则,从而打破所有旧的规则,克服自己不必要的焦虑。


新游戏就此展开。


停止焦虑,接纳可以接受的“冒险 ”

书本:《我焦虑得头发都掉了》

作者: [美] 罗伯特·L·莱希(Robert L. Leahy)著  肖亭 译


内容简介


躺在床上想东想西,一分钟换七八个姿势也睡不着。随手点开朋友圈,好友任意一条炫耀帖更是让你心塞得闭不上眼。紧接着便是脑洞大开,陷入没完没了的“扪心自问”:大家都在撒腿向前,怎么只有我每天庸庸碌碌在摸鱼?今年还有升职的希望吗?明年能否买房买车?等一下,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是条单身狗?


这本是个令人焦躁不安的时代,很多人已然把焦虑视为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然而真正的焦虑症患者,可不只是为了琐事烦躁,或是看到蜘蛛会歇斯底里那么简单。他们可能害怕开车、坐飞机、乘电梯;他们可能讨厌喧闹的人群和露天场所,出门会莫名地紧张,逛商场时会莫名地惊慌,一些人甚至因此与社会隔绝或是闭门不出。


在这本通俗易懂又具实操意义的焦虑自助手册中,作者总结了25年临床心理治疗的经验,不但详尽分析了6种当代人常见的焦虑心理模式:特定对象恐惧症、恐慌症、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对症下药,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罗伯特·L·莱希博士,备受尊敬的认知心理学家,在认知心理治疗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先锋作家和发言人。现任美国认知疗法协会(AICT)会长、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曾任美国行为和认知疗法协会会长、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主席和美国认知疗法学院院长。

 

(文/罗伯特·L·莱希)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主动承担:听斯坦福大学教授讲如何让达成目标成为习惯

    下一篇:P2P租车兴起:分享经济离普及还有多远?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