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就会毛病多

2016-08-31 2228 0

上过经济学原理课的人大概都清楚地记得,老师在讲台上信心满满地陈述着,企业是如何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有错么?当然没错。在市场上,假如一个企业做事三心二意,或者成天不务正业,不被淘汰才怪。但企业的确又很难说非得追求最大利润,很多场合下这个最大利润的说法只不过是纸面上的,真要较真起来,企业是不是做到了利润最大化,恐怕没几个企业能做到。


这就奇怪了,老师讲错了?老师也没讲错,因为课本上就那么写着。只不过如果一个老师爱动脑筋,就会谨慎对待这个说法;而倘若一个老师本身就读书不多,那么完全有可能义无反顾地把这说法当作规律来看待。

  

曾经有一位超级厉害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奇安教授,这位经济学家圈外人大概很少知道,因为没拿过诺奖的经济学家通常都不会引起媒体的注意,但他有一个中国学生则对很多人来说如雷贯耳,那就是张五常。对了,阿尔奇安是张五常的老师,不信你去看张五常写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这位老师,那种佩服的劲头如滔滔江水一般。阿尔奇安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发表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看起来很无聊,但是有不少后学如获至宝。


这篇论文说了什么呢?其实就是打了个比方,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和动物之间的竞争类似。经常看动物世界都知道,动物之间竞争激烈,弱者淘汰,强者生存,这就是伟大的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原理。企业之间也是一样,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就得不断追求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就体现为利润。也就是说,企业只有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才能在竞争中生存。那些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迟早被淘汰。

  

企业大就会毛病多


阿尔奇安运用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原理来论证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性,也算是脑洞大开,这也是这篇论文被当作奇文的缘由。不过呢,真诚地说,从逻辑上讲,这种说法很难说是错误的,为何呢?如果时间足够长,所有的生物都会被新物种淘汰,新物种必然更具有竞争力,对吧。对企业来说亦是如此。如果企业一直生存着,那么企业就是一个利润最大化者,如果企业被淘汰了,那是因为它放弃了利润最大化原则。


但假如你在真实的企业当中混迹久了,你会发现阿尔奇安的这种说法很傻很天真,天真到有一种说废话的感觉。现实当中的企业还真未必是利润最大化者,更别说是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对经济学家而言,企业利润最大化最多算是一个假设,谈不上是一个对企业行为的真实描述。这种怀疑也不是笔者才有。


以前有一个叫西蒙的经济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很反对这种说法。要知道西蒙可不是个一般人物,他不仅在经济学领域成就斐然,而且还是管理学大师,更可怕的是,他还是认知科学、计算机网络科学、复杂科学等领域开创者之一,这智商已经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西蒙说,企业实际上不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根本做不到,好的企业通常都是追求一个自己满意的利润而已。也就是说,企业自己觉得所得利润差不多就得了。

  

企业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不是疯了吗?其实一点都不疯。没有追求才是真实的企业行为表现。有两个理由让企业如此:一是企业不知道具体成本是多少。从事企业工作的人肯定不服气,哪有不清楚自家的成本的?我这里说的不是账本上体现的成本,而是经济学里常说的机会成本。账本上只有会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过去发生的活动的记录,这种成本不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说当你买一个东西,所放弃的其他选择机会的代价。机会成本这玩意说起来容易,做成数学模型也容易,就是算起来很麻烦。因为到底放弃了哪些机会?放弃的机会有哪些代价?这个不好评估。通常来说,只有当存在一个完美市场的时候,然后你自己又具有完美的计算能力的时候,才可以正确计算出来。但现实当中这两个条件根本不具备。举个例子说,你选择了一份工作,月薪八千元。这个薪水合理不合理?说不清,看跟谁比。这个比较其实就是权衡机会成本的过程。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必然放弃了其他的工作机会,而所放弃的其他工作机会付出了多少代价?不好算。

  

另一个理由更奇葩,企业可能完全不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可以过得很好。如果说上一个理由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不足所致,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但企业自己选择非利润最大化的做法就难以理解了。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选不选择是另一回事。这是个态度问题。其实企业是否选择利润最大化,完全看情景、看心情。这就是真实的企业做法。好比说一家大企业,看到张家界的风景不错,就去那里盖了一家星级宾馆。这笔投资算不算利润最大化?论证的时候都会算,可行性报告必然被粉饰得天花乱坠。


可实际上不算,因为当时盖这个宾馆的原因就在于去张家界旅游度假方便。可能一些人会说,还是应该算利润最大化行为,因为企业去张家界开会,如果没有自家的宾馆,也会选择别家的宾馆,自家盖宾馆节约了这笔开支。这是什么神逻辑?开会必须去张家界?日常生活中会频频看到很多单位在外地举办一些会议,美其名曰企业文化,体恤职工。问题是,这是为了企业利润最大化?其实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早就研究过了,叫在职消费的最大化,是与利润最大化恰恰相反的行径,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主管部门或股东不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企业内部人谋私利而已。学术点说,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问题。这类问题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大企业,同样存在于国外的大企业,乃大企业病之一。


(文/周业安 中国经营报)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智能硬件虚火过后 “被掏空”的创业者会怎么走?

    下一篇:下一波创新潮会由上海引领吗?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