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3日,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对外宣布了每日优鲜的千亿计划。据悉,在2018年,每日优鲜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千亿计划,意味着每日优鲜要做到3年内销售额翻10倍。
在生鲜电商行业中,很多调查报告的结果都给出了残酷的数字,“在全国几千家生鲜电商,只有1%实现盈利,4%持平,其余95%都处于亏损状态。”
而在2014年才成立的每日优鲜,却在2016年7月便宣布北京实现区域性盈利,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正现金流的生鲜电商。
目前,用徐正的话说,每日优鲜“在华北已经固若金汤”,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猛攻上海市场,“要在当地做到3~5倍于任何对手”。
在物流方面,每日优鲜首创了“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模式,以冷源冷链+时间冷链的组合,解决了生鲜电商行业的高冷链成本的问题,为会员提供了自营全品类生鲜、1小时达的到家服务。
此外,每日优鲜以社交化,以客带客的方式,在线上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保持着持续、高效的获客能力。
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每日优鲜在月活、用户黏性两方面均居于行业首位。
QuestMobile也显示,今年5月,每日优鲜APP+小程序的总月活数突破2500万大关。
每日优鲜能够实现行业逆袭,离不开“前置仓”“精选品”“智慧营销”等关键词。作为一家成功的新零售样本企业,每日优鲜的实战经验,无疑会给诸多处于模式探索期的生鲜电商企业以及传统零售企业带来价值。
“穿越资本寒冬,一路融资突破十亿美元;踏入零售红海,三年跑成行业独角兽”或许是对于每日优鲜成绩最好的概括。
作为“城市分选中心+前置仓”模式的首创者,每日优鲜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频获资本加持,在成立后短短三年期间,迅速成长为一家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并于2017年8月实现一线城市整体盈利。
“前置仓”模式是指通过前置供应链,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布局集仓储、分拣、配送于一体的仓储点,辐射周边1至3公里的区域。
因为足够贴近用户,缩短了配送链条,就能实现用户下单后1小时送达,这是每日优鲜能够获得腾讯连续4轮投资的关键因素。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表示,生鲜最难的是损耗管理,成熟市场的生鲜损耗率是5%,超市的损耗率是10%,菜场的损耗率在20%以上。而每日优鲜通过前置仓模式,达到了极快的库存周转和高销低损,让损耗率降到了1%。
这意味着可以产生相对于传统业态将近8~10个点的优势,每日优鲜将这8~10个点让给用户,就能让用户享受真正的实惠。
王珺表示,每日优鲜的定位是服务所有人,能够提供持续的便宜商品,定价比大卖场(大型商超、商场、生鲜市场等)还要有竞争力。
此外,王珺表示,传统超市在全国的平均年坪效(每平方米每年产生的平均销售额)大概在1.3万~1.5万元之间,而每日优鲜通过高销低损能做到成熟城市年坪效一平方米10万元,成熟的前置仓甚至能达到12万元。
这意味着每日优鲜可以通过300平方米的前置仓实现2000平方米的社区超市一年的销售额,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也让房租这个困扰零售业多年的痛点在每日优鲜的商业模式中不再是负担。
目前,每日优鲜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建立了1500多个前置仓,是目前前置仓数量最多的公司。
每个前置仓覆盖周边半径1~3公里,并实现大规模分布式仓储体系的数据化智能化管理,完成每天2000个SKU(库存量单位)到1500个前置仓的精准补货,库存周转仅为2天,1小时达业务平均配送时长为36分钟。
不过,拥有如此多优点的前置仓模式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万能法宝。
据统计,每日优鲜30岁以下的消费者累计占比超过70%,用户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也指出,前置仓模式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发达城市,更适合对时效性和产品品质要求较高,对于价格较不敏感的群体。
但是,蔬菜水果这类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商品的低毛利,前置仓模式下仅靠蔬菜可能无法支撑盈利,必须通过多品类才能支撑。对生鲜平台来说,扩充SKU,拉高客单价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徐正曾说过,前置仓模式在不同城市的履约成本在12~15元不等,客单价必须做到50~100元之间才能不赔,客单价低过70元就是在烧钱。
据王珺透露,只有买菜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多品类交叉销售,才能形成更高客单价。每日优鲜今后将继续扩充品类,前置仓SKU将从1000个增加到3000个,未来要到30000个,基于社区三公里生活圈,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基于这一新的定位,每日优鲜于2019年2月开始升级前置仓。2.0版的前置仓,仓均面积从100~150平方米扩大到300~500平方米,提供餐食、活鲜等新品类,仓内有冷藏、冷冻、常温、活鲜等多个区域,用来存放有不同保鲜要求的商品。
除此之外,每日优鲜还上线了优鲜超市次日达业务,包含食品保健、乳品酒饮等5大品类,与即时达品类形成差异化经营。目前,每日优鲜已完成水果、蔬菜、肉蛋、水产、乳品、零食、速食、饮品、轻食、粮油、日百等全品类生鲜布局和商品精选。
根据每日优鲜提供的数据,年底,其所有的前置仓都将升级到2.0版。同时,每日优鲜还在研发3.0版前置仓,探索仓内的少人化、智能化模式,让成本更低、更易规模化复制。
在“智慧生鲜消费时代”下,“智慧供应链”“智慧营销”“智慧物流”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每日优鲜的智慧价值链。
在“智慧供应链”方面,徐正表示,供应链是每日优鲜团队深耕最久的领域。基于供需算法,如何做商品品类的选择和规划?哪些是用户日常最高频、最敏感的商品?哪些是家居必备的商品等问题,都有了确切的答案。
在供需算法的前提下,通过对上游供应链的资源整合以及持续的资源链接,每一个仓、每一个SKU计划卖多少,就有了预测的准确性,整个链条也有了安全可追溯的食品安全报告。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每日优鲜开设在各个社区内的前置仓,每天凌晨由数百辆冷链车从每个大仓运输到前置仓进行储存,每天每个仓会有数千个单品,每个仓单品的库存量,是根据服务范围1~3公里内的用户数据而精准设计的,也就是说每天都在实现数百万级的补货决策。
王珺介绍称,每日优鲜很早就决定用算法来解决大规模分布式的补货决策,每日优鲜总部有1700名员工,其中将近40%是技术人员、工程师,他们用智能化算法让大规模分布式节点的管理变成了可能,2019年年初就实现了20个城市经营区域,1小时达妥投率超过了98%的指标。
此外,每日优鲜的供应链起源相对特殊。绝大多数零售商供应链起源于本地的批发商,甚至外包给碎片化的小商贩、本地的个体经营者等。
而每日优鲜为了保证商品成本足够低、新鲜度足够好,从第一天起就选择走向“原产地”路线。所有的货品运输之后,八个大仓会进行逐批的严格品控,保证每一件产品都有类似的口感、新鲜度。
对于“智慧营销”,王珺告诉记者,目前每日优鲜平均客单价为85元,每一单平均就有8件以上的货品,这意味每日优鲜精准捕捉到了用户交叉销售的机会。
支撑每日优鲜千亿生意规模背后,是其强大的社交获客能力,而这背后得益于与腾讯多年的合作。流量如水,腾讯提供的用户运营方案、私域流量方案是水桶,水进来之后,在桶内就形成了一个可长期持续经营的商业逻辑和模式。每日优鲜在这个桶内,不断产生用户连接,用优惠和补贴让新用户变成会员,然后再让会员做熟客推荐,以客带客做完整个闭环。
根据每日优鲜最新公布的数据,通过腾讯智慧零售的全触点运营,每日优鲜小程序的GMV(网站成交金额)环比提升近400%,获客成本下降了30%,新客转化率提升112%。
而在以加深前置仓周边客户洞察、提高运营效率为目标的圈层视图项目合作中,相关前置仓一个月内渗透率提高了70%,经营效率显著提升。
王珺透露,每个复购用户大概一年在每日优鲜花2500块钱,相当于十年前的阿里巴巴、六年前京东用户一年的消费额。“我们相信有机会把2500块变成5000块,甚至更多,从而让我们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购物平台。”
每日优鲜通过智慧物流也实现了更高效的配送。目前全国所有仓点的选址都实现了数字化,每一个区域订单密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就会主动发起优化选址选出新仓开设地,使得结果最高效。
通过算法赋能,配送员可以提高60%的效率,每天可以送70到80单,比行业平均水平领先一倍多。
2019年上半年,徐正开始常驻上海,决意猛攻华东市场。
“华东是我们最难攻克的区域,每日优鲜必须攻克华东,如果华东拿不下来,投资人会认为我们的模式没法复制。”
据了解,今年每日优鲜投入了10亿元进军华东,这笔资金用于前置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商品供应链的优化。而每日优鲜2019年在上海的目标是市场第一。
上海,素来被称为零售业的桥头堡。这里拥有被诸多新业态教育过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在接纳到家服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十四年前,全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生鲜在上海诞生;
2016年,盒马鲜生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门店;
2017年4月,叮咚买菜也在上海诞生。
此外,华东市场也是受到投资方、同业者关注的重点战场,每日优鲜选择在这里练兵,目的是能迅速获取头部的关注和资源倾斜。
与此同时,上海也是生鲜业态竞争最激烈的城市。王珺表示,没有想到华东有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今年华东地区的生鲜竞争会更加激烈,比如叮咚、盒马、饿了么、永辉、苏宁都在上海市场发力。
面对各个强势的竞争对手,徐正表示,每日优鲜的策略是“要滚动式的集中全国性资源,只打一个市场,打透了再打下一个市场。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玩家,要学会借助全国资源,比如供应链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集中在一个地方发动连续的‘战争’”。
“华北已经固若金汤,然后再去打华南。这就是我们的基础策略。”徐正曾提出一个“城市分层理论”。
中国市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城市人口在500万的头部城市,数量大概是三五十个,每日优鲜于2015年至2017年就在上述城市完成布局,随后是放量跑规模;
二是人口在百万级的腰部城市,每日优鲜在2018年孵化了社交电商每日一淘;三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城镇,对于此类市场,每日优鲜会在明后年做战略分析。
根据徐正的观察,这三类市场都有线上化的趋势,都在消费升级,业态都会有不同的变迁和呈现方式,同一个业态不会在这三类市场通吃,而每日优鲜则会每三年布局一个业态。
2017年底、2018年初,每日优鲜开始实行区域化策略,由王珺亲自管理整个华东区,2018年下半年,开始本地团队的招募和搭建。
7月23日,王珺在媒体分享会上表示,每日优鲜华东市场月销售额为5亿元。2018年3~8月,每日优鲜华东地区GMV增长了7倍。
目前每日优鲜华东前置仓数量接近400个。王珺认为,在每日优鲜的千亿计划中,华东会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未来每日优鲜在华东的市场份额可做到300亿~400亿元。
每日优鲜今年在华东的目标是实现单月10亿元的销售额,形成绝对规模和渗透力。
对于如何应对上海生鲜市场激烈的竞争时,徐正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最主要的还是拼供应链,供应链好不好就表现在用户客单价上,能不能让用户客单价集中在80元。前置仓模式不同玩家在不同城市的履约成本在12~15元人民币不等,密度再往上会到10元左右。
所以,谁有规模化的供应链,谁就有更好的品类结构,谁就能集中更多的用户单价,拿到更好的毛利,谁就能跑到最后。所以,到现在这个阶段门槛是拼规模化执行力,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去拼供应链。
每日优鲜在华东也走过弯路。王珺坦言,每日优鲜最早在2017年进入华东时,没有坚决建立本地化组织,而用了异地组织管理,发现行不通之后,2018年坚决做了本地化。
另外,每日优鲜在华东市场引进活鲜品类的速度也慢了一步。王珺表示,“活鲜这件事,我们很早就应该做了,因为当你要做用户主流生鲜平台的时候,这件事就必须干。”
“我在上海会待一年,明年会去华南”,徐正认为,自己作为创始人,每到一个大区待1~2年,能够确保组织凝心聚力、创业公司的基因和文化得以传承。
而当每日优鲜开始主攻华南以及华中市场时,那里又会奏响怎样的战歌,掀起什么样的风浪?我们拭目以待。
印象中,本报记者最早接触到的到家模式生鲜电商,是由外卖平台提供的、和线下商家合作的模式。但体验后发现,送来的蔬菜和水果并不新鲜,价格也没什么优势,售后也很难对接到经营者,不由得发出“买菜还是不能偷懒,亲自去菜市场挑选才正确”的感慨。
但接触到每日优鲜后,又开始对生鲜电商有了兴趣。深入观察发现,每日优鲜凭借“会员制+精选品+前置仓”三大经营特色,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的诉求就是要买到好的商品,因为享受了送菜到家的这部分服务,从逻辑上愿意付出额外的价格来为这种便捷性付费。
如果当用户发现这个平台既能提供新鲜优质的商品,而价格甚至比菜市场还便宜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由此,这个平台就会在用户的认知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当记者使用每日生鲜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它的另外一个功能——网红商品集散地:无论是小龙虾、车厘子、咸蛋黄雪糕,还是肉松青团、抖音同款冰糕,在每日优鲜的APP上都能在找到。
这将会让用户在不需要买菜的时候都会浏览一下,看看什么食物又火了,想想自己要不要买来尝尝。
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每日优鲜能够提供“便宜、新鲜、有趣”的商品背后是其选品能力、供应链能力、会员运营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和每日优鲜选品团队交流时,他们提到的“清远鸡”的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清远鸡是广州省清远市特产,因其肉质嫩滑、骨软,常用来炖汤,一只鸡的零售价在100元左右。每日优鲜发现,用户多是小家庭,如果用来炖汤,煲一只鸡的量吃不完,如果一人喝一碗到一碗半的汤,四分之一的鸡就可以。
于是每日优鲜找到供应商,做出单独包装,销售专供每日优鲜的四分之一体的清远鸡。这款产品于2017年“双十一”上线,售价19.9元,最多一天卖了一万多份,复购率极高。
每日优鲜团队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创造满足客户需求的商品,提供独有的服务,才会有独有的黏性,才会有长期的发展”。而这一观点恰恰与新零售“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很多人会误以为,新零售就是创造新奇有趣的体验、炫酷的模式,其实不然,新零售无论在购物方式,还是产品方面,都是表象,最核心的还是如何走进每一个用户的心。所有的技术都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如果弄错了这一点,错把目的当工具,吸引来的,只能是一些奔着新奇感、抱着打卡体验蜂拥而来的用户,而这些用户注定不能长久地消费。
(魏婕 厉林 中国经营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