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置定位、逐步退出“个人征信”业务后,作为八家前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代表,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如何生存与发展,受到市场关切。
离开模式成熟的个人征信业务,如何找到新的商业方向?商业信用业务如何实现盈利?芝麻信用分的边界又在哪里?
对此,芝麻信用事业群和花呗事业群总经理文澜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全世界目前还没有关于“非金融信用业务”如何规模化营收的样本,芝麻信用也在摸索中,但未来两到三年内,都不会把盈利问题作为核心。“走商业信用这条道路不容易,我们做好了几年不盈利的准备。”
去年5月,百行征信正式挂牌后,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等八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的试点实质失效,不再直接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曾经旱涝保收的商业模式面临改弦更张。
文澜此前是花呗事业群的负责人,今年年中,她开始统领花呗和芝麻信用两个事业团队。在她看来,相比简单明了的信贷业务花呗,芝麻信用业务的复杂性要大得多。
“金融信用(个人征信)曾经是芝麻信用一块规模化的业务,持牌经营的路线容易盈利,但可能不会逼着我们这样做创新和思考,去金融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信用的本质和范畴是什么。”文澜表示。
在她看来,虽然金融业务是曾经成熟的业务模式,但芝麻信用从一诞生,最初解决的就是商业中的不信任问题,成为阿里经济体甚至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的目标没有变过。“简单说我们一直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从无到有,把信用服务这件事做了起来,让信用有用;二是从有到无,在全行业消灭押金和冻结资金,推动商业信用的进步。”
据记者了解,目前从业务类型上,芝麻信用一块是具有资质的企业征信服务,一块是不涉及金融场景的个人信用业务。蚂蚁金服内部认为,对商业信用的探索上,芝麻信用经历了三次“进化”:2015年底至2016年属于摸索阶段,对金融、出行、租赁等多领域尝试,打地基;2016年至2018年,芝麻聚焦于商业信用,打了一场1000亿元免押金战役;到了2019年,开始渗透更多行业,打通线下和线上、打通阿里经济体,建立全面、立体的商业信用服务体系。
但上述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路线,目前仍未有成熟的营收模式。以芝麻信用为例,目前除了企业征信服务的子业务,商业范畴内的个人信用业务难以贡献盈利。
对此,文澜表示,全世界目前还没有关于“非金融信用业务”如何规模化盈利的样本,芝麻信用也在摸索中。
“但芝麻信用的KPI与盈利无关,至少在两三年内都不是重点,我们做好了几年不盈利的准备。在商业服务中,我们首先希望解决中间的痛点,如果解决的痛点被行业接受,再去看是否可以收取合理的费用,如果说有KPI,更多在于免押金的数额、便利场景这样的命题。”她表示。
有蚂蚁金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芝麻信用的KPI肯定不是盈利,其实对蚂蚁内部很多业务,马老师(马云)期待它担负什么角色,达成哪种愿景,‘不是什么’很明确,但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要在业务中不断摸索。”
有征信行业资深人士曾告诉记者,征信业务的营利模式通常是售卖个人征信报告、信用评分以及黑名单,但商业信用没有这方面的成熟样本。相对而言,类似阿里、腾讯拥有支付入口和自有生态,则可以向精准营销、引流等方向调整。
从实践来看,芝麻信用探索的是如何将信用、支付以及商业进行融合。以今年9月推出的“轻会员”业务为例,就是结合芝麻信用和花呗的特性,扩展先享后付的外延。
“简单来说就是先享受优惠权益,到期后再结算会员费,帮助商家有效获取更多付费会员,提升复购率。”花呗创新事业部负责人乐森表示。
随着芝麻信用和花呗的协同性加强,信用支付的“玩法”也更加多元。文澜告诉本报记者,比如类似轻会员项目,就把用户群和商户群拓展了,一些商家可以采用信用分做标准,一些可以采用冻结花呗额度的方式。
不过,避免让芝麻分成为划分人等级的依据也是目前芝麻信用业务中的业务底线之一。据记者了解,目前芝麻上线的一款名为“约定”的新功能,就通过信用的自主管理,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一些“信用分”不足用户的可获得服务边界。在芝麻信用个人信用业务负责人柳一看来,芝麻所有业务创新探索始终是和信用教育有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有服务的地基是用户在各个场景沉淀的行为数据,这一领域的合规问题高度敏感。据芝麻信用商业信用业务负责人甲第透露,在信息采集上,芝麻秉承两个原则,一是只限于场景内,是最小化,即只能采集和本业务相关的数据。“在数据上我们没有内外部数据的概念,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场景端用户的授权。”
(中国经营报 李晖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