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下一本VOL7 2015-09-17 6020 0

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书本:《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珍藏版)

作者:卡门 M. 莱因哈特、 肯尼斯 S. 罗格夫

译者:綦相、刘晓锋、刘丽娜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卡门 M. 莱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  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与人共同主编了《21世纪首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书,经常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授课。


作者:肯尼斯. 罗格夫(Kenneth S. Rogoff)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Thomas D. Cabot公共政策教授。《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的作者之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特约评论员。


精彩书摘


21世纪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无论是从深度、广度以及随后衰退的持续期,还是从其对资产市场的深远影响来看,无疑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是全球经济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可能会重塑影响至少一代人的经济和政治框架。


次贷危机的发生,尤其是它对美国的深远影响,是否属于意外事件?如果听从大量主流学者、投资者和美国政策制定者所讲,你可能会认为21世纪的金融危机是一件低概率的意外事件。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一直认为,证券化和期权定价等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以及更好的分散风险的方法,同时使房屋等传统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变得更具流动性。因此,风险资产具有更高的价格是合理的。


我们可以就此打住,并且断定很多人之所以相信“这次不一样”是因为美国情况特殊。但是,考虑到当前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历史属性,为了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误导,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危机前关于美国从海外持续借贷风险的争论


大多数人把担心美国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的人冠之以杞人忧天者,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便是其中之一。


1、他认为,日趋增大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2006年已经超过8 000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6.5%)仅仅是全球金融深化大趋势的一个反映,这种深化使得各国能够承受比过去更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盈余。事实上,在其2007年出版的书中,格林斯潘仅仅把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当做一个次要问题而非首要的风险因素,认为它(以及房价暴涨、家庭债务显著增加等)本不应该引起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过度担忧。


2、格林斯潘远非仅有的对美国外债持乐观看法的人。美国财政部前部长保罗·奥尼尔有个著名的论断,即考虑到美国较高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其他国家借钱给美国是自然的,经常项目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


3、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认为美国过度借贷是全球储蓄过剩的产物,而全球储蓄过剩是由超出美国政策制定者控制范围的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的。


这些因素包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存在强烈的预防未来经济危机的意愿。与此同时,中东国家需要为其石油收入寻找出路。一些金融体系落后的国家,也在全球寻求安全的资产配置。伯南克认为,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时,保有较高的储蓄率也是正常的。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净储蓄池,并寻求安全和动态的栖身之所,即美国。这些廉价的资金来源对美国而言无疑是个机会。但是让当局头疼的是,什么时候会好事过头反成坏事?当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大量资本流入时,同样的“这次不一样”观点在其政策制定者的演讲中更频繁地出现。例如,“世界其他地区的低投资回报率使得投资美国特别有吸引力”。


由于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使得美国的金融企业,包括高盛、美林(2008年危机中被美国银行强行收购),以及已经破产的雷曼兄弟等大投行和花旗银行等拥有零售基础的全能型大银行,都赚得盆满钵溢。美国金融业的规模(包括银行和保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GDP的4%左右飙升至2007年GDP的近8%,翻了一倍多。


五大投行的高级雇员在2007年获得了360多亿美元的奖金分红。金融行业的领导者把丰厚的回报归功于创新和真正增值的产品,而非高风险商业策略的侥幸成功。(请记住,“旧的价值规则不再适用”也是“这次不一样”症状定义的一部分。)在他们看来,金融创新是使美国能够从海外有效地借入大量资金的一个关键平台。例如,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使得美国消费者把之前缺乏流动性的房屋变成ATM提款机,并减少了预防性储蓄。


学者和政策经济学家如何看待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所带来的风险呢?各方看法的分歧很大。一方面,莫瑞斯·奥布斯特菲尔德和肯尼斯·罗格夫多次撰文指出,美国超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他们的发现,如果把世界上所有净储蓄国家(即国家储蓄大于投资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德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的盈余加总,那么美国在2004~2006年吸收了超过2/3的总盈余。因此,美国的借款最终将不可持续,很可能会突然逆转,这将导致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全球复杂的衍生品系统带来极大的考验。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清理2万亿配资,损失20多万亿财富,张育军做错了什么?

    下一篇:中国监管者从次贷危机中学到的17件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