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是科技创新,是研究开发的能力。 最近,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将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具体化。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是科技创新,是研究开发的能力。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01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具备坚实基础 经过持续不断投入和艰苦建设,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并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首先,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看,我国持续不断地研究开发投入,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研究开发人力资源投入持续增长。最近五年,我国人力资源投入由2018年的438.1万人年上升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二是我国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研究开发投入资金总规模为19677.9亿元,到2022年上升为30782.9亿元。其中,每年来自政府的研究开发资金由2018年的3978.6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5470.9亿元。最近五年,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由2018年的15079.3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4323.9亿元。 三是我国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最近五年,我国研究开发资金占GDP的比重由2018年的2.14%上升到2022年的2.54%。这表明,我国形成研究开发投入与GDP规模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加速推动我国经济由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看,作为长期艰苦努力的回报,我国的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研究开发成果产出也呈现日益井喷的态势。 一是企业类研究开发机构急速增多。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相设立研究开发部门,越来越多地投入技术和产品研发,成为科技创新的新主体。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类研究开发机构的数量已经从2018年的104820家上升到2022年的175619家,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态势,且每年的增幅较大。 二是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发表科技论文184万篇,2022年则达到215万篇。 三是我国科技成果登记数总体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具体来看,2018年,我国的科技成果登记数为65720件,到2022年为84324件。 四是我国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都在快速增加。2018年时,我国专利申请数为4323112件,2022年为5364639件;2018年我国专利授权数为2447460件,2022年为4323409件。 五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总体呈现明显上行态势。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为14185亿美元,2022年则为17073亿美元。这期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上行的。 六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和出口额度都呈现总体上行态势。我国2018年至2022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从7468亿美元上升到9467亿美元,同期,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额从6717亿美元增长到7606亿美元。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高。 七是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018年时,我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为17697亿元,到2022年时就达到47791亿元。这一数据趋势也表明,我国技术市场已经进入健康成长阶段。 0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做好两件事 未来,为适应国际技术市场的变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需要重点做好两件事。 首先,转变“轻基础和应用研究,重试验开发研究”的传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适当调整投入结构,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进一步打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空间,打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土壤。面对美国拉拢盟友对我国发起的科技封锁和技术禁运,我国要主动调整研究开发投入结构,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通过投入向基础和应用研究倾斜,培根固本,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的维度,拓宽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大门,拓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空间,从根源上破解国外科技封锁技术禁运导致的“卡脖子”问题,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 其次,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强化市场化转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构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推动我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增强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经济支撑。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全球先进企业的差距还不小。从《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统计的数据看,欧盟执委会统计的全球研发投入靠前的上榜企业中,美国上榜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为40.2%;我国上榜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为17.9%。这个差距说明,我国企业还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以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二是强化企业市场化转型,建立健全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研究开发体制机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在建立健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创新激励机制方面下足功夫,夯实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动力;要建立科技创新导向型企业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将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等科技创新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消除创新阻力,凝聚创新合力;建立和完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科技创新要素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体制机制,完善和强化创新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通过建立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类科技创新主体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 来源 | 《商学院》杂志7月刊 作者 | 徐长春,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