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嘉琦 ID | BMR2004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已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核心议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国际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林垂宙在由向光未来和中国经营报社联合主办的“2024ESG与可持续商业发展大会”上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于ESG的观察与见解,以及他如何将自身的跨学科背景融入这一领域。 01 从化工起步,走向ESG领域 林垂宙回忆其对ESG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联合国发布相关指标的年代。当时他就意识到,这是一项重要的全球议题。尽管林垂宙并非从事具体ESG工作的实践者,但他却以其学术研究和与业界交流的经验,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 他表示:“化工、化学和高分子材料是我的学术背景起点,而这些学科本身与ESG息息相关。比如,在化学工程中,如何管理原料、优化处理过程、控制排放都是核心问题。”林垂宙强调,这些理念在他早年的研究和企业案例分析中都曾多次出现,只是当时的关注更多聚焦在企业内部操作,而非更宏大的行业或社会层面。 对于如何将ESG融入自身研究领域,林垂宙指出:“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化工行业需要考虑碳排放、空气和水的污染控制,而电子行业则需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这些问题虽然分散在不同领域,但实际上都有着共同的逻辑,即以系统化的视角来优化资源使用和减少环境影响。” 在谈到具体案例时,他提到,能源、食品以及电子和机器人领域,都是与ESG密切相关的重要行业。“每个行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追求单一路径。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行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全电动车路径,而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全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多种可行方案,并结合多样化的技术路线,综合考虑效率和成本,找到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02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与行动 在讨论ESG的推广路径时,林垂宙认为,单靠道德劝导是不够的,必须辅以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同时让企业认识到这一过程对自身成本和效率的优化价值。他举例道:“在碳排放的治理上,许多企业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采取行动,但它们逐渐发现,通过优化流程可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这种双赢的效果,是推动ESG普及的关键动力。” 他还强调,不同行业的响应速度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比如,航空业由于碳税的直接影响,行动力度较大;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则通过多路径的技术组合来探索更广泛的可能性。 林垂宙表示,ESG不仅是一项技术性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思考的过程。“在全球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在利益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无论是借鉴老子的哲学还是孔子的伦理,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智慧。” 03 从老子哲学到现代企业管理 林垂宙还提到了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老子思想的借鉴。他引用《道德经》第十一章的理念,阐述“有与无”的相依关系。“老子提到,车轮需要中心的空洞才能运转;房屋需要内部的空间才能住人。这种‘虚实结合’的理念,在现代企业的创新与管理中尤为重要。” 他进一步解释道:“企业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提前布局未来可能的挑战;而在逆境中则需要敏锐调整,寻找创新的突破点。这样的‘祸福相依’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未来,他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与行业合作,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创新的理念,为全球的ESG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与支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