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日本去一大敌”

下一本VOL25 2016-02-19 7199 1

电视剧《少帅》选角非常讲究,譬如让文章演少帅张学良,简直天作之合,这二人经历相近:从国家宠儿到时代弃儿,从青年偶像到英雄末路,人生大起大落,命运天翻地覆。再如请李雪健演老帅张作霖,遂令观者有惊艳之感。有人说,对一些人而言,自张作霖被炸死那一刻起,《少帅》就算结束了。有人说,张作霖死时,文章扮演的张学良涕泗横流,痛彻心扉,张学良哭,那是因为此后东北大局无人主持;文章哭,那是因为不知道《少帅》后面的戏该怎么演!


“为日本去一大敌”

    

《少帅》之于张作霖,可谓正名之作。张作霖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形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大好。拿影视剧来说,对他的刻画,不是粗鲁如土匪,就是昏聩如财主。事实上,张作霖虽出身绿林,但孙科见到他之后,“方知他长得非常清秀,个子不高,不像土匪一类人物”;曹汝霖回忆录则谓:“张氏身躯不高,声亦不大,颇有恂恂儒雅之风,没有赳赳武夫之气,北人南相,决不像长白山出身之健儿也。”以此而论李雪健的表演,豪气有余,文气则不足。

    

张作霖最具争议的一点,还是与日本的关系。《少帅》对此,过于简化。历史哪有影视这么简单呢。这不仅构成了张作霖一生的纠结,更是历史的纠结。

    

张作霖这辈子最钦佩的人是袁世凯,且从袁世凯说起。

    

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同样纠结。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袁世凯因与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被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然而,重返历史现场,你会看到,自1884年起,袁世凯便冲锋于抗日前线,朝鲜十年,软硬兼施,令日本人头疼不已。甲午战争失败,马关议和,伊藤博文等人与李鸿章谈判,第一次会谈,日本人不问他人,唯独问起袁世凯的下落:

   

伊藤博文:请问袁世凯何在?李鸿章:现回河南乡里。陆奥宗光:是否尚在营务处?李鸿章:小差使无足轻重。

    

由此可见日本对袁世凯的忌惮,以及李鸿章对袁世凯的回护之意。

    

袁世凯与日本,从不亲近。他最崇拜的国家应是德国,关系最好的外国友人应是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他曾聘请日本人有贺长雄担任宪法顾问,却也只是顾问而已。至于“二十一条”,熟悉民国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与日本人关于“二十一条”的谈判何其艰辛,结局何其惨淡。简言之,针对“二十一条”的压迫与诱惑,惯用权术的袁世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如拖延、离间、诉诸舆论、借势于美国、英国、俄国等列强,最终,双方所签订的条约并非二十一条,只有十二条,真正丧权辱国的条款不是被删除,便是加以限制。结合彼时国情,当知这是最不坏的结果。蒋廷黻的评价无疑是持平之论:“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袁世凯、曹汝霖、陆宗舆诸人都是爱国者,并且在当时形势之下,他们的外交已做到尽头。”

    

更可见袁世凯态度的是,他把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那一天,即1915年5月9日,定为国耻日;还在政府官员面前声泪俱下:“……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予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则朱使(朱尔典)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托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但国之兴,诸君与有责;国之亡,诸君亦与有责也。”此外,他令丁世峄撰写《中日交涉失败史》一书,印五万册,秘密寄存于山东模范监狱,期冀日后形势逆转,公开发行。

    

有一说,袁世凯死前,曾撰一联,置于案上:“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后半句也许言不由衷,前半句则属事实。究其平生,他的确是日本的大敌,当然,日本也是他的大敌。

    

再说张作霖。我以为,张作霖与日本打交道,师承袁世凯,甚至可以上溯至李鸿章。李鸿章曾与其师曾国藩谈如何办外交,曾国藩的主旨是以诚待人,感化洋人,李鸿章则主张打痞子腔。不过,李鸿章终究还是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他的痞子腔,袁世凯有所借鉴,张作霖则全盘接纳。

    

张作霖的才具与处境,都不及袁世凯,故而他在日本人面前,难以如袁世凯那般强项,他出卖的国家利益,则远过于袁世凯。今人为他辩诬,说他与日本人,合作与对抗并存,深究历史,却是合作多而对抗少,至于与日本人虚与委蛇,敷衍了事,所答应的条件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更不符合史实,试看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日本人的铁路扩张之迅猛,便知究竟;况且,张作霖对抗日本人,最擅长的手段,一是拖,二是赖,说白了,就是耍无赖,当然,敌强我弱,弱国无外交,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可厚非,只是不可夸大其效果:你和君子耍无赖,也许还能占点便宜;和日本人这样的强盗耍无赖,能有什么好果子呢?张作霖的结局,恰是答案。

    

关于张作霖爱国,有一段子,说他给日本人题字,落款不写“张作霖手墨”,而写“张作霖手黑”,有人提醒他少了一个“土”字,他骂道:老子能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吗?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能行吗?这叫“寸土不让”!这个段子,惟妙惟肖,正呈现了张作霖的无赖风格。不过,细细思量,假如张作霖的爱国事迹足够多的话,后世何必拿这样难登大雅之堂的段子说事呢;恰因乏善可陈,“手黑”才成壮举。这表现的不是豪情,而是悲情。

    

不过,张作霖之死,依然可与袁世凯并提,适用那句“为日本去一大敌”。须知,张作霖的横死固然是悲剧,更大的悲剧则在他死后。“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逐步放弃东三省。后人常常假设,倘若张作霖在世,必定不会这般怯懦、窝囊、仓皇,一枪不放,拱手相让。我认同这个判断。张作霖这代人,也许强梁,也许短视,终归有其底线。这个底线,你可以理解为爱国,可以理解为爱家,可以理解为爱利益,可以理解为爱面子。然而为了守护底线,他们不惧一战,不惜一死。

    

(作者羽戈 法律学者)


2月23日,中经俱乐部邀您走进“捷成洋行”, 向您展示这家来自丹麦的家族企业是如何帮助保时捷等200多家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经营之道,真正帮你打赢品牌营销的战役。

立即报名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再造东瀛:战后美国对日本改革的得与失

    下一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