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公布了有关魏则西事件的调查结果。对百度的3条整改意见几乎都在刀刃上,尤其值得整个互联网医疗重视的是那个30%的比例,很有可能先验性的成为行业监管的标尺。
而且国家明显的态度是加重平台的审查义务,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有意思的是,调查组实际上一前一后公布了有关百度和涉事的武警二院的调查结果,但有关百度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武警二院。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百度的名气更大么?应该不是。我觉得其实是公众对医疗公共事件有着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公众期待着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期待着能够提前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事后象征性的对某个个案追责。而在这样的期待背后,公众显然对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生力量期待更大,尽管真正出手伤人的是莆田系医疗机构。
我们之前曾经探讨过线上平台为线下非法医疗机构导流的根治策略,那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虽然看起来温和,但实现起来仍然遥远。不过仍旧值得期待的是在医疗领域正在发生的两场革命,尤其是我们这次重点讨论的二次革命:医疗 SaaS。虽然这已经是个非常老的话题,但眼前这个时期,我们需要看到其所蕴含的新逻辑。
有关这两场医疗革命:
一场是 “自上而下” 的,由互联网医疗发起,通过互联网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重新匹配医患关系,并在完成线上服务闭环的基础上向线下机构延伸,尤其是希望摆脱百度创造的简单的线上线下导流模式,从而造就全新的医疗服务体系;
另一场是 “自下而上” 的,以医疗机构再信息化为基础,包括医院、社区、诊所、药店等,通过应用流行的 SaaS 服务模式,打破实体机构的信息壁垒并放大服务能力,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的云端医疗服务体系。
关于第一种模式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解决支付方式是现在的最大问题。而关于第二种模式,可以算是新近变得愈发火爆的领域。虽然 SaaS 在企业服务领域已经红得有点泡沫,但在医疗领域却是方兴未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医疗 SaaS 火起来背后所展示出来的 “自下而上” 革命逻辑。
为什么?
医疗领域低水平的信息化一直是各方吐糟的对象,当然也为大伙儿创业提供了无数机会。比如有的创业公司就是以聚合医院内各个板块信息为切入角度,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医疗信息化的低水平应该分成两个层面:
一个是大医院层面,医院个体的信息化水平并不差,主要问题是各大医院之间的信息不连通,也就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再一个是基层医院层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已经并不差,差的是它们根本没法派上用场。
其实,信息化的最大意义是能够让医疗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为患者提供服务。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医院之间、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基层医院之间基本没有信息流动, 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根本无法发挥出来。很简单的问题,人们一直期待分级诊疗,但两家医院之间的信息都不能共享时,难道要患者自己抱着病历资料去社区康复 么……
不过,上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换句话说,医疗信息化水平低、医疗机构协作差,并不足以支持医疗 SaaS 模式的兴起。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变量,来理解眼前的趋势。我觉得有两个新的趋势推动了这个变化,而且互联网医疗在其中功不可没。
现在格局几乎是公立医院包打天下,但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纲领性文件当中,就专门论述了 “强化分工协作机制”。其中,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就是分级诊疗未来希望达成的图景:医院之间分工协作、各得其所。而在实践中已经发展比较突出的是第三方诊断机构的崛起,包括医学影像、病理学诊断和医学检验等医疗机构。
为什么专业化分工就特别需要医疗 SaaS 服务的出现?
因为专业化分工意味着每一类医疗机构都将只能承担各自职能内的医疗服务,比如病理诊断机构只能提供病理诊断服务。这种模式虽然高效且节约资源,但它同时也意 味着单独的医疗机构已经很难提供完整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其实是整个医疗体系,这时候需要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综合的服务平台发挥连通作用。
这是互联网医疗的功劳,用户(或者患者)越来越清楚掌握个人健康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包括手机、硬件,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开始采集用户个人的健康数据,而且互联网医疗正在努力教育用户把每次医疗行为记录在自己的手机里,建立一个完整的 健康档案。这个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的诊断疾病,而且也能够帮助患者个人管理自己的行为习惯。
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个人化数据就特别需要医疗 SaaS 服务的出现?
因为储存在患者终端的数据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现在这种指导行为是医生与患者 C2C 的形式发生的,这显然是无法长久的。它应该成为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通过打开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连通患者的个人终端,把为患者提供院外健康管理服务变成医疗机构的业务模式,才能够长久。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医疗线下化的趋势也间接的推动了医疗 SaaS 的应用。因为互联网医疗一旦开建线下医疗机构,就必然会面临着实体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医疗质量、服务流程的保证等一系列问题。医疗 SaaS 是非常理想的工具,构建标准的服务流畅就可以很快在大范围的实体机构中进行标准化应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医疗领域这两场革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最终都汇集在对实体医疗机构的改造。但这两者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别:互联网医疗的主流是 to c 的服务,或为患者、或为医生,重点是实现商业变现;而医疗 SaaS 主要是 to b 的服务,面向医疗机构,虽然有清晰的商业途径,但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化扩张难度很大。
应用案例
医疗 SaaS 虽然主要是面向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但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SaaS 服务的主要特征也有所不同。这些医疗机构大致包括:医院、诊所、药店和第三方诊断机构。
医院——
医院方面,恐怕最流行的就是云医院。仅在近期一段时间里,就相继出现了宁波云医院、上海云医院、温州云医院、广东云医院等。虽然现在的云医院简单到有点像医患场景下的 QQ 聊天,但仍旧表明公立医院对互联网日益开放的姿态。
不过另一方面,从信息服务商的角度,也开始提供越来越多不同于原来的 SaaS 解决方案。比如近期在新三板挂牌的芯联达,就是以开源的方式吸引区域型中小 HIS 厂商,为医疗机构提供基于移动平台的 SaaS 服务。
除了个体医疗机构的 SaaS 解决方案之外,区域性的解决方案日益受到重视。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分级分工都是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展开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协作。比如 京颐的云 HIS 系统,就在尝试由医疗卫生信息化由局域网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向广域网医疗卫生信息系统(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的转变。
诊所——
在医院之外,诊所才是 SaaS 服务应用的主阵地。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诊所的数量更多,市场化程度更高;第二是诊所的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管理,对 SaaS 服务的需求更高;第三,诊所是互联网医疗的主要阵地,信息能力的升级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基础。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诊所的 SaaS 平台越来越多,比如丁香云管家、领健信息、云中医、云诊所、牙博士、民康诊所等。除了提升诊所本身的信息化水平外,SaaS 在诊所的应用其实还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
比 如丁香园在推出丁香云管家时,丁香园 CEO 张进就对 36 氪谈到:“丁香园的目标是要做基层医疗生态,这样的管理系统是个很好的抓手。我们把标准的服务流程、规范都做到这个管理系统里面,可以让更多诊所实现规范 化管理。” 丁香园已经看到,诊所只有实现规模效应,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而规模效应的前提是,需要把服务标准复制出去。
药店——
目前,我国有 40 多万家零售药店。原本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但随着医药分开、处方外流等政策的推动,零售药店逐渐受到更多重视。国药、上药等都开始花大的力气,整合各自旗下的零售资源,搭建处方外流、健康服务平台。
在这个趋势下,也有越来越多的 SaaS 服务平台瞄准零售药店。比如 36 氪曾经报道过的药师帮,主要是药品采购、销售的供应链角度切入,为零售药店提供 SaaS 服务。这类服务主要提升零售药店原有业务的效率,增加药品销售本身的收益。
还有另外一类思路是将药店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终端机构,比如 36 氪之前报道过的科瓴医疗,就是以零售药店为基础,向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这类模式的最终收益尽管仍然主要来自药品销售,但实际上已经改变了零售药店的服务功能。有了一点美国的分钟诊所的意思。
第三方诊断——
第三方诊断市场已经被看好许久,但一直受限于一些问题,比如诊断结果互认、医疗资源不匹配等。这也使得第三方诊断的线上化需求变得特别强烈。
比如近期大量医疗影像创业公司的出现,主要解决的就是基层医疗机构在缺少专家资源的条件下,如何能够为患者及时做出准确诊断。类似 36 氪曾经报道过的iDoctor,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是通过云平台连接基层医疗机构和专家资源。
另外一种思路则是从单纯的诊断平台向健康管理转型,比如 36 氪近期报道的大医堂。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迪安诊断投资大医堂包含着一种期待,是通过互联网连接医生、患者和诊断平台三方,除了检查检验外,还希望想患者提供更多健康管理服务。
医疗 SaaS 的想象力
在企业服务领域,SaaS 服务的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SaaS 服务商永远只能处于乙方服务提供商的地位,挣点提供服务的辛苦钱。这个市场可能也不小,但仅此而已。但医疗 SaaS 未必,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新医疗生态枢纽环节。
在 SaaS 平台上,可以储存患者的医疗数据,对外连接第三方应用,参与医疗费用控制,规范服务流程标准,上对接药厂下对接患者……可以看到,医疗 SaaS 的想象力非常的。不过问题在于,SaaS 服务需要直接与实体医疗机构打交道,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成长有可能需要更长的周期。
(文章来源:36kr)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