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利是美国人,上世纪80年代在麻省理工获得博士之后,在世界银行工作多年,2001年之后在纽约大学任教。可以说他对于国际援助知根知底,也正因此,他对世界银行的援助政策批判也更为到位辛辣,从国际媒体到《独裁者手册》等著作,都广泛引用他的研究。
他的观点可谓“休克疗法”之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对立面,他在演讲中也多次直接点名萨克斯,在其新著TheTyranny of Experts中的题目“专家”很可能就是包含萨克斯这样的人。
萨克斯出生哈佛,少年得志,除了以休克疗法闻名之外,长期以来一直在消除贫苦方面努力。他一直觉得援助的问题不是无效,而是不够。
对比威廉·伊斯特利的数据,萨克斯曾经对FT记者表示,非洲每位穷人过去60年每年获得援助仅为16美元,“我看到这个数字后说,这是相当少的一笔钱。其他人看到同样的数字后说,这是一场惨败,几乎使我们破产。”
威廉·伊斯特利不同意萨克斯,其观点明确立场坚定,但是这并不等于简单。他反复强调,虽然他讨论“威权与自由”,但其主题绝不是“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老调重弹。他认为在发展领域里,“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与“威权主义发展与自由型发展”两种争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它们绝不是同一议题,因为前者丝毫没有涉及政府与个人的权利问题:无论支持自由市场还是支持政府干预,他认为双方都关注到了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之间的区别,但双方都没有谈及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无论哪方赢得这场辩论,政府仍然能肆无忌惮地侵犯个人的权利”。
也正因此,对外援助为什么可能弊大于利,除了典型的经济学分析,其实应该有一些政治学分析。
首先,发展中国家往往制度不完善,国际援助往往被这些国家执政者分配给自身以及自身利益集团,国际援助间接强化了执政者的统治。此外,发达国家即便往往是民主国家,在对外援助中,手法往往也不那么民主,也倾向于忽略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权利。
国际援助如果方式不当,往往强化国家统治者,满足自身利益集团的利益机制。美国经济学家迪顿(Angus Deaton)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其获奖源自对消费、贫困和福利的研究。
他对国际援助的观点在威廉和萨克斯之间,一方面他认为对医疗、儿童的一些援助有效,另一方面,他承认国际援助也可能导致腐败,甚至导致统治精英与民众之间关系紧张——这两点都不新鲜,有经济学家几十年前就表示,国际援助往往是富国纳税人转移应该上缴的税金,同时导致穷国精英阶层更加富裕。
迪顿等人研究揭示,也许经济援助尤其是直接的经济援助并不是好主意:第一,好的援助并不一定意味着很多钱,第二,受益穷国的援助并不一定意味着直接给去穷国。
国际援助之中,梦想和现实往往存在差距,即使专业援助机构对于穷人的认知也往往存在偏差。根据2015年在世界银行一份报告,该机构许多员工对穷人和穷人需求的认知存在“偏见”,“这些发现表明,发展专业人士所假设的穷人,可能比实际中的穷人更缺乏自主性、责任感、希望和知识”,“并不总是善于预测贫穷对观念的影响”。
对于贫困应该如何做?不少人的观点,包括国际组织以及萨克斯之类,总认为努力尝试,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对比之下,伊斯特利认为自己不是探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终结贫困问题”(又黑了一把萨克斯),他也无意为救援人员及慈善家撰写指南,他强调行动源于原则和理解,他希望重新厘清讨论发展的原则,他警告错误的行动同样很危险,一旦失败,甚至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冷漠和幻灭感。
(徐瑾 中国经营报)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