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投资方撤资、交易数据造假等传闻层出不穷,农产品B2B交易平台一亩田的经营状况风雨飘流摇。有员工称,在最新一轮的裁员中,此前未被裁掉的一线员工,现在已被全部裁掉。
此番风波肇始于8月28日,公司以邮件形式大规模辞退员工。曾在一亩田北京区工作半年多的产地专员徐远(化名)说,近期累计被裁掉的员工大约在1500人左右,公司给出的理由都是“存在《销售违规分级处罚管理办法》规定的违规事项,达到该办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度。”若此话属实,则公司裁员比例已接近50%。8月29日又有媒体爆出,一亩田因投资方红杉资本撤资而大举裁员的消息。
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亩田官方也发布公告回应。在公告中,一亩田否认了投资方撤资的说法。该公司将此次裁员形容为“刮骨疗伤”,并将裁员归结为两点原因:一方面,一亩田自2015年6月着手调查地推团队中的严重销售违规行为,已有员工因业务违规至违法程度被移送司法机关。另一方面,一亩田的服务模式、业务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变化,是伴随着团队增减和组织结构而变化的。
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B2B电商存在平台型和自营型两种商业模式,一亩田属于前者。一亩田平台上,供应商可以免费展示产品信息,然而该公司的希望是,供求双方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把线下交易搬到一亩田平台上。把握支付环节,建立闭环,这也是该公司日后探索长期盈利模式的重要前提。
然而徐远称在其工作的半年中,几乎没有遇到过采购商通过平台采购的,相反大多是看到供应商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和电话,线下看货自行交易。他认为,农产品买卖双方没有走平台流水的必要。从柜台打款给公司,还要排队和交手续费,且公司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打款给供应商,这给交易环节增加了麻烦。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平台上没有真实的流水。
纯线上的交易模式也有问题:“一批直径80厘米的苹果,甜度、脆度、表面光滑度和颜色不同都会影响价格。熟悉苹果的内行人士,只有当面交易才会购买。
但是,大量一线地推人员带来高额的成本压力,为了前期推广圈占市场实行的补贴计划,以及有限的盈利渠道,都为今日的困局埋下“祸根”。
一亩田官方认为,违规交易是员工的私人行为。江豪(化名)对此感到很委屈,“公司下任务,我们执行,现在把那项任务归咎于我们员工违规不诚信,这个罪名接受不了。”而多位离职员工则认为,“刷单现象”的产生是迫于一亩田过高的业绩指标压力,且公司其实默许客户夸大流水金额的行为。
比如,一亩田某门店6月和7月公司规定每月的业绩是2.3亿元,平均每人分到2000多万元的流水指标。而北京产地专员的业绩指标相对小,每月每人300万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之前公司明确说明,所谓违规,是指员工本人拿钱私自走流水套取公司返利,至于市场客户怎么做,是我们无法阻止的。”至于如何刷单,徐远透露,一亩田为了激励流水有返利政策,以前是千分之二,后来变成千分之一。员工会去乡下找种植大户、代办或者市场批发商,每天走几套流水。“胆子大的(商户)敢刷,弄几万块钱,办几套卡,既当买方又当卖方。比如准备十万块钱,办20套卡,10张买方,10张卖方。做10单就是100万,按千分之二的返利就是2000块钱,所以当时批发商是很乐意做这些事情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亩田裁员风波也可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在一个被辞退员工的微信群中,多位被辞人员称,一亩田目前拖欠每人一个月底薪及三个月绩效奖金。
据天下网商报道,至今为止一亩田共进行了三轮融资:2012年12月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数百万美元投资,2014年7月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及光信资本合计2000万美元投资,2015年7月最新的C轮融资,据悉达到数千万美元规模。
反观一亩田的盈利模式,在平台上传产品信息不收费,如果供求双方在平台上交易,一亩田也不收取抽成和手续费。唯一付费部分是面向金牌供应商收取的保障金,但该资金半年后可退还90%,而金牌供应商可得到更多展示机会。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保障金模式,可理解为资金池。
徐远称,据他了解,目前一亩田没有任何盈利手段。而公司对他们的考核也没有销售指标,没有任何收费业务。
(孙然)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