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重塑金融版图

2024-08-22 152 0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重塑金融版图

数字化转型是商业银行做好数字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中是如何更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银行机构在发展数字金融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文 | 闫佳佳

ID | BMR2004


“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集中体现为数字金融的发展,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银行节约业务成本、提升服务质效、增强风控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以科技创新手段和数字化思维促进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客户服务质效,实现错位竞争、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是中小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上,论坛及圆桌对话主持人、财达证券董事总经理姚辑如是说。


数字化转型是商业银行做好数字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中是如何更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有哪些?银行机构在发展数字金融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在本次论坛上,姚辑与北京银行副行长王健、天津银行副行长郑可、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廊坊银行副行长陈树军、苏商银行副行长储兵、九数科技董事长张利江围绕上述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01

数字金融应用场景多元化

数字金融有着广泛应用场景,深刻地影响着金融行业。


在谈及数字金融的广泛应用场景时,多家银行副行长分享了各自的实践,展现了数字金融是如何深刻影响金融行业的。


王健表示,北京银行重点关注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金融支持,2024年上半年该领域的贷款余额实现了显著增长,相比年初增长率达到20%。此外,该行还在积极拓展传统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比如供应链金融、绿色领域等,同时也重视对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及“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这些领域因其高创新性和成长性,成为数字金融应用的又一重要阵地。


郑可则强调了数字金融应用的核心场景仍然围绕着银行的基本运营功能——结算、存款和贷款展开。数字金融的基础功能仍然是为客户提供支付便利,通过集成信用卡、理财、贷款等多种服务,满足了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化渠道,进行账户管理、转账付款、支付账单等操作,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 


陈树军进一步细化了数字金融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场景并将其分为经营类数字化和管理类数字化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经营类数字化。经营类数字化聚焦于客户服务的四个方面:经营效率的大幅提升、客户体验的极致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的全面提升、经营成本快速下降,客户服务包括个人客户、公司客户及金融同业服务的数字化。在这一过程中,与客户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交互渠道数字化及营销数字化四大板块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客户经营数字化的核心框架——12种组合。比如,个人客户方面包含了个人客户的数字化、个人产品的数字化、个人服务交互渠道的数字化、个人客户营销的数字化。第二方面是管理类数字化。管理类数字化是指银行内部的数字化,包括资产管理的数字化、财务管理的数字化、人力管理的数字化、行政管理的数字化、风险管理的数字化等。


苏商银行的经营逻辑是“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有三种场景可以和数字金融相结合,分别是产业场景、消费场景、支付场景。在产业场景中,该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针对小微企业比如化工、机械、新能源等企业的实际需求,打造了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并积极与各行业平台、品牌方合作快速地拓展客户。在消费场景中,该行通过金融科技优化个人消费信贷服务。在支付场景中,该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推动账户管理与融资服务的深度融合,基于账户底层的信息给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根据不同账期项下、不同的资金回款管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02

数字金融是驱动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中小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增长。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五篇大文章为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数字金融与其他四篇大文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王健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是一个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战略部署,旨在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虽然数字金融被放在最后提及,但它是最核心的。银行在书写“五篇大文章”时,首先要写好其他四篇大文章,在进行各项业务的时候需要通过数据和技术双轮驱动来赋能。总而言之,五篇大文章是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理解,郑可指出,科技金融旨在通过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是通过科技力量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绿色金融聚焦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普惠金融关注于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养老金融则关注于为老龄化社会中的人群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数字金融是上述四篇大文章的基础,为解决上述四个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手段,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中小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增长。


近三年,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三方面进展。一方面是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坚持“一个银行、一体数据、一个平台”的理念,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在此方向下打响“三大战役”,通过实施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统一风控平台,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2024年又启动了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新三大战役”,完成了零售线、科技线架构的调整,进一步深化了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是确定组织保障。北京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行一把手工程,由董事长亲自组织、领导和实施,高层专门成立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党委书记、董事长领导下的金融科技委员会。


第三方面是持续加大投入。近三年时间,北京银行在IT投入上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截至2023年底,该行科技投入占全年的营收达到了4.5%,科技人员数量也大幅增加。


郑可表示,科技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上,银行数字金融应用实际上要依赖于某一个场景。以天津银行为例,针对个体工商户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该行对市场上的个体工商户客群进行了深度的营销和分解,并将科技、场景和金融产品相结合,推出了“智慧商户通”产品。该产品可以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支付结算的服务,对他们的账务流水提供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对他们的沉淀资金进行投资管理,最终根据个体工商户的交易结算数据、资金情况,提供贷款融资需求,这一贷款融资的特点是小初始额度、动态调额、随借随还。


郑可介绍称,“智慧商户通”产品每天的结算量交易笔数达到了千万量级。随着业务量的发展对银行核心系统的算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2021年,天津银行对核心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通过高性能、高弹性、高安全、高自主可控的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算力的提升。


陈树军表示,廊坊银行从四个方面落实数字金融工作。一是在顶层认知重视方面,该行党委会和经营层对数字金融高度重视,多次布置安排研究和落实数字金融工作。二是在组织保障方面,该行成立了科技子公司,组织了数字化“特战队”,由董事长担任组长,并分别成立了零售和公司业务的“特战队”。三是在策略执行方面,由于中小银行资源有限,所以在执行上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廊坊银行坚持“以用促建、敏捷执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实用策略。四是银行数字化的具体体现,在公司业务上,廊坊银行推出了“空港之链”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方案;在零售业务的客户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交互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客户数字化方面,建设了CRM系统,实现了对客户的数字化管理;在产品数字化方面,廊坊银行零售业务的存钱类、用钱类、借钱类、赚钱类(投资理财)四类产品都普遍实现了数字化,交易替代率高达95%以上;在交互数字化方面,电子银行用户近200万户,手机银行APP拥有大量的有效用户和活跃用户,营业网点、微信银行、小程序、短信通、远程银行、服务热线等构建了完善的客户服务交互渠道;在营销数字化方面,通过“阿拉丁”移动营销系统、营销中台、积分权益系统以及“廊银小惠”小程序等多种方式,提升了营销效率。


储兵介绍,一直以来苏商银行专注于微商金融、产业链金融、科创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和支付金融六项业务。上述业务实现全线上化经营,日放还款笔数超过40万笔的量级。该行还自主研发了云开核心管理系统,对数据底座、数据湖、数据壁垒建设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同时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和数据资产的应用,该行每年金融科技的费用占到营收的5%~6%。


03

书写数字金融大文章,中小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商业银行在落实数字金融时有四方面挑战:战略上的挑战、执行层面的挑战、资源投入的挑战、组织保障与人才挑战。


在落实数字金融时中小银行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陈树军坦言,商业银行在落实数字金融时有四方面挑战。一是战略上的挑战。首先是有些银行对数字金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中小银行往往缺乏全面、专业、适用的数字银行战略规划。


二是执行层面的挑战。很多银行花费大量时间在数据整理上,但在实际应用中未能及时产生价值。因为没有采取“边建边用、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难以获得高层的支持。银行需要以用促建,数据边整理,边使用,从小数据开始。比如银行掌握着客户的代发工资日期,工资到账前几天给客户打电话提供工资到账资金规划服务,推荐个性化的产品和活动,询问客户的资金管理计划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这种做法并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或复杂的数据模型,而是基于简单而直接的信息来进行。


三是资源投入的挑战。中小银行资源投入不足,难以与大型银行竞争,中小银行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大约数亿元,但是与大行几百亿元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很难打赢“数字化军备竞赛”。中小银行在有限的预算下,如果试图在管理和经营,在公司、零售、同业,在客户、产品、交互渠道、营销等维度上平均投入,很容易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所以中小银行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细分市场,通过深度挖掘本地特色的产业、特色的客户群、特色优势的业务,形成自己在细分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大单品。


四是组织保障与人才挑战。有些银行缺乏敏捷组织来支撑数字化转型,业务与技术部门之间存在壁垒。中小银行数字化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的中小银行吸引高素质数字化人才比较困难。


怎样解决科技人员和产品“两张皮”的问题?郑可认为,中小银行特别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推动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存在沟通障碍,通过让科技人员到业务部门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打破沟通障碍。比如,天津银行让科技人员到风险管理部门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有助于科技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


苏商银行的人员来自传统银行、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三种不同的背景。为解决产品经理、科技经理和业务之间壁垒的问题,苏商银行采取了科技人员与业务部门合署办公的方式,比如,让负责线上产品、对公核心系统或者零售核心系统的科技人员与业务部门合署办公,让他们共同参与业务部门的营销,共同考核,以促进彼此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除了上述四大挑战外,张利江还指出,虽然银行内部存在大量与各部门、各条线紧密结合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难以跨越条线或部门界限进行有效整合和应用。这种“数据烟囱”现象不仅限制了银行内部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也阻碍了银行对外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因此,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跨条线、跨数据应用的融合,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他进一步提到,产业消费支付场景正在从传统的“专业科室挂号”模式向“会诊”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银行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在多个场景下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综合、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在强调数据融合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数据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他指出,虽然银行在开户后难以迅速感知企业或个人的经营发展情况,但可以通过一些非敏感数据来映射这些发展经营状况。


其实数字金融并没有改变结算、存款、贷款等基础金融服务的本质,而是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应用新一代大数据技术和AI技术,使金融服务更加高效、智能。这种转变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人工和规则为主的模式,还实现了系统和数据在机会发现、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等方面的即时作用。因此,数字金融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推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储兵则从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指出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表示,目前来讲,商业银行还是靠存贷利差来获得利润,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银行的净息差逐渐收窄,这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构成了压力。近期银行业平均净息差已经跟不良率基本相当,意味着有些银行的当年利润不够覆盖当年新增的不良贷款。所以,发展数字金融对于以线上业务为主的银行而言,最难的是如何防控风险,更好地保障银行的持续经营发展能力。


从中小微企业的角度来讲,贷款并非越多或越便宜越好,他们往往需要更加合适的资金支持,而不是盲目追求低成本或大额融资。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来源广泛,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和个人因素等,相比于零售业务,中小企业贷款的数据风控更为复杂,因为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相对较低。


因此,储兵建议政府进一步开放企业经营、税务和征信等方面的数据,以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同时引入第三方数据,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维度的数据,如供应链数据、支付行为数据等,以支持更准确的信用评估。银行还需要利用丰富的数据和先进的分析工具来识别客户的千人千面,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差异化的贷款定价和还款方式,提升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让信贷业务成为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支持银行发展的基本盘。


最后,银行业也需要重视数字资产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驱动作用。2022年12月末,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数字资产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利江表示,《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出台对金融从业人员而言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其中提出“数据三权分置”(数据资源的持有权、数据加工的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的经营权)这一重要的制度创新,旨在破解当前数据确权面临的诸多难题,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般传统的产权会具备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是数据的所有权界定复杂,而且数据可以无限复制而不损失其价值,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变得难以适用。数据资源持有权的概念为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重点强调数据的安全、隐私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而不是过于纠结于所有权问题,只要具备合法持有权就可以了。


张利江表示,其实数据资产发展经历了一些转变,十年前,数据应用需要积极寻找合适的数据源,因为许多数据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现在大量的数据资源被收集和存储,而应用正在寻找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创造价值。


数据的未来一定是应用为王,因为基础数据本身可能并不具备太高的商业价值,就如同未经处理的矿泉水一样,只有在矿泉水企业对其进行处理、消毒、包装等一系列操作后,才能产生商业价值。同样,很多数据资产可以无限复制,但是放在数据库里不进行加工转化,那么本身也没有意义和价值,所以,数据资产实现价值首先要和数据治理和应用相结合。


但是,现在数据授权运营很难,张利江认为,基础数据应该是免费或接近免费的,经过加工的数据产品则可以通过市场定价产生收益,也会产生一定的税收,对企业而言也会变成资产,进而激励更多的数据加工和应用,从而推动数据资产的发展。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成为优秀的跨文化领导者,只需做对四步

    下一篇:打篮球、玩滑板,THE BOX成为年轻新地标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