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媒体领域的伦理挑战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深切关注。 新闻伦理作为新闻学界与业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其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愈发凸显。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系列复杂的新闻伦理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频繁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数字媒体领域的伦理挑战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深切关注。 近期,中国记协针对新媒体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忽视内容导向、片面追求“流量至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并列举了多个案例,指出了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伦理所面临的典型问题与核心挑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正确地认识、对待与有效应对,将不可避免地侵蚀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01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悖论和长期任务 如果忽视导向,一味追逐流量,极易导致动作变形、操作失范,甚至造成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悖论。 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新一轮媒介革命,数字新闻业态网络化、平台化、移动化趋势明显。新闻内容与渠道都在不断融合发展,新闻制作形式不断创新,新闻生产主体泛化。因此,传统新闻记者群体所遵循的媒体新闻伦理,在数字媒体时代不断消解。原本的职业群体随着自媒体创作者的加入,扩展了伦理规范主体的边界。液态新闻产品形态反映了新的价值判断,新兴技术的应用与管理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 随着网络发展和传播格局的变化,媒体都在强化自身的传播力与引导力,从而赢得影响力与公信力。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通过优质内容和技术创新引发更多关注。过去媒体争夺阅读率和收视率,现在更多是以粉丝量和点击率为主要代表“流量”,这意味着媒体需要更多的触达、更大的影响。“流量”成为数字媒体时代“成功”的代名词。 但是,如果忽视导向,一味追逐流量,极易导致动作变形、操作失范,甚至造成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悖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一些新媒体在新闻伦理的价值判断和决策程序上出现了问题,为了追热点、博眼球, 漠视职业规范、违背新闻伦理、放弃价值判断,迷失了媒体责任和导向。 新闻伦理和职业规范是新闻人安身立命之本,需要与时俱进、长期建设。新闻伦理及其问题不是静态的、固化的、不变的,而是受到媒体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演变并反复出现。因而,新闻伦理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如何塑造建设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成为新闻业的一项长期课题。 02 数字时代新闻伦理面临的挑战与失范原因 大量自媒体博主活跃于社交媒体舆论场,声量巨大。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和职业规范问题也随之以新形式、新案例出现,并对新媒体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社交平台以新媒体传播技术创新打破了过往传播主体与客体间的传受关系,消解了新闻报道与公众播报之间的职业能力边界,降低了传播门槛,泛化了新闻产品,实现了随意传播。一个典型说法叫“人人都有麦克风”,大量自媒体博主活跃于社交媒体舆论场,声量巨大。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伦理和职业规范问题也随之以新形式、新案例出现,并对新媒体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传统职业伦理规范失灵,新/自媒体挑战职业底线 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一些新/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关注,盲目追逐热点,任意妄为,违背新闻伦理,漠视职业规范,挑战职业底线。例如,有的新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反复暴露血腥、暴力等敏感刺激性画面;有的报道未成年人相关案件时,违反规定曝光细节和个人隐私;有的故意渲染极端事件影响,增加公众焦虑;有的将网红博主的演绎剧情当成新闻转发;有的不规范使用语言造成歧义误解;有的一味求快仅凭只言片语就作出猜测性报道…… 今年4月,“广州女子坠楼”事件中,部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抛弃专业伦理约束,完整呈现坠楼过程和血腥场面,相关视频还在网上被热炒,造成了不良影响。 数字新闻伦理机制缺失,责任主体模糊不清 目前,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伦理规范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没有形成泛新闻工作群体间的新闻伦理有效机制和正向共识。参与数字新闻生产制作的主体多样,仅靠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约束,没有新/自媒体的行业规范约束和机制管理,一旦涉及具有价值冲突的传播就会问题频出。同时,这种数字新闻实践下的价值判断往往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不同行为主体会以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价,引发众多争议。例如,在事实传达与人文关怀、追求流量与更改克制、满足用户需求与承担社会责任等之间存在选择冲突和伦理悖论,需要行业机构提供专业指导。 今年2月“点读机女孩”高君雨引发热议,但经过核实发现,该视频是某MCN机构编辑人员在2023年9月拍摄制作的。由于责任主体的管理规范归属不明,也导致了新闻伦理难以对其形成有效规制。 目前,政府部门主动行动,加强对数字媒体的治理,制定了大量具有强制效力的政策规定,持续多年开展“清朗”专项行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有时受制于现实条件而顾此失彼,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究其原因,是治理工具和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互联网新闻生产主体众多,包括自媒体博主、MCN机构、平台方和主流媒体等,发布内容多元多样,品位不一、泥沙俱下、高下难判,传统的新闻伦理机制规范对数字媒体新群体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违背新闻职业伦理的虚假新闻和非主流的舆情事件反而被这些非主流媒体热捧。而且以有限的强力工具资源和单一标准应对数量众多的终端产品,规管有时难免受到掣肘,很难快速奏效,如果简单关停撤删又会造成众多误伤和新的舆情,制约了网络平台的内容生产和创新发展。 公民网络素养不高,主流价值面临消解 当下,传统媒体纷纷“借台唱戏”,充分利用网、微、端、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再造矩阵渠道,提升网络传播力。但是新媒体平台的运作逻辑,却反向影响着媒体的内容生产机制。可以说,数字媒体的流量价值观极大地变形了原有的媒体伦理和公众价值认知。 此外,互联网内容呈现出信息过载、信息操控、虚假信息、虚假营销等乱象,而一些网民网络素养不高,对于事实和谣言缺少辨析与批判能力,轻信从众并转发传播猜测性和模糊化的低质量信息内容,使得主流价值传播被消解取代,传媒伦理的专业规制难以实现,难以形成广为社会接受并遵守的伦理规范与价值共识。 03 数字时代新闻伦理机制建立与持续完善 新型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和设立的新发布渠道,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数字时代新闻伦理观,用新闻工作者的“四向四做”标准践行数字时代新闻规范。 坚持党管媒体,支持主流媒体担负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安排。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因此,党管媒体是要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既要对中央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四级融媒体统筹协调,也要对各级媒体创办的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引导管理好。 新型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和设立的新发布渠道,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数字时代新闻伦理观,用新闻工作者的“四向四做”标准践行数字时代新闻规范。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协调多方,建立逐层递进的管理规范机制 新闻伦理是在新闻生产的冲突和变革中不断形塑的,也是在新闻实践的平衡和调和下不断发展的指导原则。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行之有效、逐层递进的管理规范机制。行政管理只能集中整治网上突出的问题乱象,要形成长期长效管理机制,关键还是要建立逐层递进的新闻伦理自律规范机制。 从微观的用户个体、自媒体层面,到中观的互联网平台、传媒行业层面,再到宏观的社会层面,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伦理自律责任和规范标准,不断形塑道德共识,动态调整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和自律准则,提出公认的、具有可行性的自律规范机制建设指导意见,倡导自律为主、规管为辅,形成主体多元、职责分明、共识明确的数字媒体伦理自律规范机制。 在这一机制中,在国家法律规范之下,不同主体在数字传播时空链条上的相应位置、层级承担不同伦理责任。首先,用户个体在遵守自律规范的同时,可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甄别监督失范现象行为(如虚假信息)。例如,在腾讯开发的“较真”辟谣平台,每位用户都可以对信息真伪监督管控,群策群力;其次,自媒体在遵守行业自律的前提下开展信息发布传播,提供更丰富的新闻线索及内容,在流动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中要合法依规明确标注信息来源,以正向价值疏导受众情绪;再次,主流媒体在遵守伦理要求和职业规范的同时,承担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对于新闻线索来源不明、新闻要素不全、视频画面模糊不清等问题开展多级事实核查,保证新闻真实性,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最后,平台方则需要遵守行业要求,突出社会效益意识,主动投入资源运用技术优势,主动限制伦理失范现象和行为(如主动处置不良信息的传播),例如,抖音创建了预警、分析、验真、标记、辟谣、拦截、提示七大步骤系统,便于治理不实信息。 完善新闻伦理规范,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发展要求 新闻伦理的目标是为新闻从业者的报道提供以伦理程序和职业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方案,通过自律机制实现伦理悖论的有序处置。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不断模糊泛化,如何在专业素养和伦理规范方面实现整体提升达成底线共识,成为一个难题。 首先,要完善新闻伦理规范,更新规范原则和内容标准。数字新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职业边界,新闻伦理规范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为新媒体在面临选择困境与价值评价时提供合理有效的伦理悖论解决方案,做到既能满足用户的个性信息需求,又能弘扬社会正向价值观念。 其次,要建设适合新/自媒体的伦理规制方案,设置恰当的准入门槛和自律行为准则。自媒体之所以乱象频出,重要原因在于该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而且参与主体众多。在“人人传播”的数字媒体时代,内容评价标准不一,博主水平参差不齐,流量资本绑定成败。对此,行业和平台应当建立适当的自媒体申请资质条件,要定期对有关主体进行抽检考核,强化资质认证评价,加大对“自媒体”所属MCN机构管理力度,并开展从业素养培训,提升主体自律水平,提高新闻内容质量,避免新闻发布失范频出,破解数字媒体众声喧哗、舆论失焦的乱象困局。 最后,要强化新闻伦理研究,解决业界发展新问题。秉承媒体融合和开放兼容的态度,新闻伦理研究应打破以往的局限和陈规,建立更开放、更广泛、更高效的研究范式和学科体系,为数字媒体新闻实践提供更高效、更智慧的伦理支持。 聚焦媒介素养,不断提升网络文明道德水准 提高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新闻伦理和自律规范水准,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就是提升全社会网民的媒体素养和自律意识。 自媒体创作者的个人教育水平、职业经历与专业能力存在差距,其内容生产的质量水平不一、鱼龙混杂,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于事实选择、观点表达和价值导向多依赖个人兴趣取向进行判断,随意表达,很难不出纰漏。不可否认,新/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确实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但也会带来不同价值的主张碰撞和意见撕裂,要避免社会公众的过激反应,在相应的范围内理性解决相关问题,根本上需要提升全社会网民的交往理性和媒介素养。 因而,行业和平台应为新/自媒体的博主和用户提供经常性培训,在这个群体中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倡导提升走基层的脚力、看现象的眼力、想问题的脑力、写报道的笔力,增强媒体责任意识。引导自媒体从业者不能一味追求“流量为王”,开展更多具有原创性、接地气、正能量的创作活动。平台要为优质内容提供流量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内容生态,满足用户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已步入深度媒介化阶段,传媒伦理不仅是规范特定职业群体的专业伦理,而是已经泛化为参与网络信息发布的网民都需要学习掌握的用网原则与修养守则。我们应在网络空间发扬新时代新思想的统领作用,广泛开展新闻伦理和用网规范教育,培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总之,建设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机制要从媒介素养教育、行业规范培训、基层社会治理和国家法治建设等多个层面开展工作,提升全民的网络文明道德水准,共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作者 | 季为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商学院》杂志总编辑;时瑞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来源 | 《商学院》杂志8月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