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两岸:不可能与可能

下一本VOL16 2015-11-26 16159 3

除了给《中国经营报》写稿外,我还写小说。说起来小说也可细分为写实和虚构两种,但就算是虚构,也不全是《西游记》《三体》和穿越之类不可能在现实里发生的事情。不管怎么样,小说成了虚构和编造的代名词。2008年马英九在选举辩论中驳斥对手时就说:“您说的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简直是在写小说。”

    

是呀,有的事情怎么可能呢?简直就是在写小说。

    

可是,现实是一支奇异的笔,偏偏总写出比小说更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在海峡两岸之间。不,应该说,两岸的故事里,就是一个汇聚着可能与不可能的大仓库。

    

两次不可能的握手


回溯两岸:不可能与可能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两位“先生”在新加坡进行的历史性会面,造成震撼的原因除了事件重大、当事人重要外,更在于带来的意外大,在于人们此前对这种场面发生的可能性缺乏预估——“什么?两岸领导人要会面,怎么可能!”

    

要让两岸领导人会面,难处太多。首先,是身份的问题。两岸虽然都坚持“一个中国”,但众所周知,各自对国家政权政治含义的认知不同。大陆站在国家主权、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台湾的领导人当然只是中国的地方领导人。台湾方面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法统”,从”宪法”出发,正如马英九多次所讲,是“不可能承认中国领土还有另一个中央政府存在”,遑论国家领导人。这种情形下,难道大陆方面能承认对方是“总统”,或者台湾方面愿意接受“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身份吗?在此之前,要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国象棋里有个规矩,是“老将不能见面”,恰巧印证着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困难所在。

    

其次,地点在哪里?马英九来大陆吗?依照两岸双方目前的政策或“宪法”框架,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让对岸在位的领导人落地都有难处。因为既然对方是不被承认的政权,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也不被承认,用什么名目让其进入自己的地盘呢,难道让马英九办个台胞证吗?

    

还有时间,台湾明年1月就要“大选”了,国民党选情严峻,马上要卸任的马英九,怎么可能在这时候有机会跟大陆最高领导人会面?在2014年,马英九曾一度公开表示,希望在当年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上与习近平会面。当时跟台湾记者同行探讨可能性,我的判断斩钉截铁——不可能,在北京不可能,APEC这样的国际场合更不可能,因为双方的身份、称谓安排没有共识。

    

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世易时移,短短一年前,不可能化作了现实。

    

2015年11月7日的新加坡,不管细节如何,不管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不管有没有人闹场,不管马英九有没有喝醉。那106秒钟的握手、挥手所带来的震动,可以说,全世界的小伙伴都惊呆了。那是因为,此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其实,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两岸漫长的交往中,已数度成为现实。

    

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2005年。十年前的两岸,谁会相信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会碰面——那是你死我活、江山易色的恩怨。双方从历史到现实,多年累积下来的分歧、隔阂,甚至都直接进入了两岸的教科书。尤其是此前李登辉主政期间,国民党的政策路线一度向“台独”“独台”方向倾斜,在历史的矛盾之上,又多出了缺乏互信的新缘由。而且,当时国民党连台湾的执政权也失去了,党主席连战接连败选两次,成了第一个没当上“总统”的国民党领导人。这个时候,两岸间会发生奇迹,会峰回路转,怎么可能?


回溯两岸:不可能与可能


结果,那一年也有握手,那一年还有演讲,还有小学生齐诵“连爷爷,您回来了”。

   

胡锦涛和连战在人民大会堂的握手,注定也将进入两岸的教科书。连战在北大的演讲,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巅峰乐章。在台湾,有媒体人惊呼,此前一直中规中矩的连战怎么会做出这么有激情、有亮点的精彩演讲?不可能!在大陆,人们惊讶地看到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国民党主席。在台湾,小学生欢迎连战的诗朗诵被戏仿,被制作成手机彩铃。十年过去了,没有人再怀疑那些犹如穿越的情景。那一年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包括两岸的“三通”、如今在宝岛上处处可见的大陆游客等,两岸都习以为常了。没有人再觉得,这是从不可能中来的。

    

那些从不可能到可能的故事

    

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1993年。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城市国家,似乎总是个让两岸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地方。当年,汪道涵、辜振甫领衔,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对着全球媒体,以各种角度的长时间握手,再度确认了一个此前不可能的事实——两岸真的在谈了,两岸真的愿意坐下来谈了。

    

1993年的“汪辜会谈”能够成行,基础是一个后来在两岸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名词——“九二共识”。但那时却还没有这样四个字眼。“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在2000年才出现的,用来指称1992年两岸两会通过一系列沟通磋商,所形成的核心内容。因为1992年先期磋商有了基础,才有1993年的“汪辜会谈”。后来,为概括当年成为两岸会谈基础的共识内容,台湾方面的陆委会主委苏起做出了“九二共识”这样一个命名。这样回溯起来,不但读者可能会糊涂,连我这个写惯了小说的,都有自己要被绕进去的危险,可见在当时,那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在艰难中,在不可能成为可能后,直到今天,是否坚持“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双方能不能坐下来谈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九二共识”的态度,考验着每一位期望与大陆打交道的政治人物。       

    

那时,两岸间的立场、认知、社会状况差异之大,多年敌对状况造成的隔阂之深,不是都喜欢听邓丽君就能够弥合的。然而,奇迹般的会面和共识,在不可能中发生了。

    

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在1987年。那是一个不可能的人做出的不可能的决定。屡次表示跟大陆方面“汉贼不两立”的蒋经国,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做出了意料之外的大动作。

    

有一天,蒋经国忽然问一位亲信幕僚,唐诗有首描写离家很久的人回乡时心情的诗,是否记得。当幕僚答出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时,蒋经国说,这就是现在那些大陆老兵们的心情,要好好研究,尽快实施正式开放大陆探亲的办法。

    

蒋经国的指示自然成为国民党的决议,在当时的情形下,国民党老兵回乡探亲的事务由红十字会承担。从11月开始,1万份申请登记表三天就被抢光,到当年底就有3万台湾人启程前往大陆。面对这种情形,蒋经国说,我们做对了,随后不久便与世长辞。自此,虽然政治对峙的局面没变,台湾人赴大陆旅游、访亲探友、投资就业渐渐成为常态。 

    

把时钟再往前拨。可能与不可能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毛泽东由延安飞赴重庆,国共领导人展开面对面谈判。在那一年,如果有人说,四年后国民党政权就将彻底垮台,一个新的共和国将诞生,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说,下一次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要到六十年后,那是不可能的。

    

胜败兴亡事,也许真可以在渔樵问答中化作笑谈。但可能和不可能之间,有时候隔着沧海,有时候薄如蝉翼。最不可能的,是背离历史潮流,违背主流民意,还能安然无恙。最可能的,是在关键的时刻做出看上去不可能的、对的事情。总有可能和不可能的考题、挑战,总有大气候,需要主事者以超越自我的智慧,做出回应。蒋经国生前有言:“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为了明天不会后悔,今天的两岸更应该寻求机会,找到空间,积累善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要再让“可能”成为遗憾

    

在1945年,如果和平还有可能,是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淹没了它。

    

那时,全国上下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中,热切期望从此展开和平建国之路。为不负国人期望,毛泽东展开了一次不可谓没有风险的重庆之旅,和蒋介石一起,留下了至今仍在许多台湾景点印在纪念品上的照片。不管之后的惊天巨变是否带来中国的新纪元,如果当时的主导者能够抓住和平的机会,让露出一线曙光的可能落到实处,中华民族就不必再经历一次战争和动荡,两岸就不必直到今天还在处理分离与分歧的问题。

   

在1987年,无论蒋经国的开放,还是大陆方面对台胞回乡的积极落实、协助,所促成的,不仅是两岸关系新的局面,也让大陆改革开放的气象为之一新。除了台胞返乡带来两岸情感、信息交流,台湾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也进入大陆,在蓬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其他外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虽然两岸直到2008年之后才正式实现了“三通”为标志的直接交往,台湾同胞却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大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从一开始就有台湾的一份贡献。

    

在1992年,如果两岸由于互不承认对方“政府”的合法性,不可能进行官方对话,成立海协会和海基会这样由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用这样的“白手套”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让两岸开通对谈变成可能。

    

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于1990年由台湾当局推动成立,作用是在台湾当局的授权下,与大陆联系、协商,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准备两岸间的会谈。为便于与台湾方面商谈两岸交往等相关问题,1991年,大陆方面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自此,两岸有了两个对口的单位。在海协会成立后不到一个月,双方的联系,互邀访问就开始了。那时,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双方都觉得谈判异常艰苦。然而,不可能的事情,还是在1993年的新加坡成为现实。  

    

在2005年,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不可能,但以国、共两党名义,由两党领导人会面,凝聚起两岸间的互信,搭建起沟通合作的平台,却是可能的。

    

此前,从第一次汪辜会谈之后,由于国民党主事者的一系列冲撞性言行,使两岸刚刚建立起的沟通协商陷入了停滞状态。到了2000年后,民进党在台湾取得政权,2004年国民党再度失利,更让许多人对两岸重开谈判对话的可能性做出悲观判断。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已经在“总统”选举中失利了两次,像国民党处于低潮期一样,他也处于个人政治生涯的灰暗期。在不可能中,终于孕育出最大的可能。一趟大陆之行,让连战成为继蒋介石之后,第二个完成了国共领导人会谈的国民党政治人物。更重要的,是这次由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旅途之后,台湾走出了新路,两岸关系迎来的新气象。   

    

在2015年,如果要为发生的事情找到“不可能”的原因,有千条万条。如果要找到可能的理由,只有一条:就是两岸和全球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两岸领导人最终会面,在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此频密的时代,在一个大陆的选秀节目会同步在两岸受到热追的时代,在大陆广为流传台湾的“小确幸”的时代,在台湾人把上海、东莞等地当作另一个家的时代。是这些已经存在,摆脱了可能不可能的追问,多年前近似于魔幻,如今每一刻都不停发生的现实,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当然,这也是在两岸靠近和分歧的两种趋向,在同一时期同步增强的时代,此时此际,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更有必要,也更应该成为可能。

    

目前,国民党在台湾岛内的政局中处于颓势,从岛内氛围、数据显示、理性判断,国民党要在明年1月的选举中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两岸领导人会面带来震撼,但就目前的局势,一般人认为,在较近的未来里,两岸要实现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谁知道呢?两岸的故事,往往都是从“最不可能的”变成“最可能的”。

   

(亢霖)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梦回匈牙利

    下一篇:《中国式众筹》:众创时代的落地利器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