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香港怎么了?

下一本VOL38 2016-05-20 2861 1

香港的香味,似乎正在淡去。   


17年前,有一首歌风靡内地,歌中不断地感慨:“香港、香港,怎样那么香?!”彼时,香港虽然未必是内地人心中最“香”的,却是在“香”单上最有可能一亲芳泽的。它数十年的繁荣与优势来自哪里?   


17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香港人最为认真考虑的却是:香港是否真的会被边缘化?


雪珥:香港怎么了?


一窗独留


香港怎样那么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以及不同的立场,都有各自的解释。对此,无论学界还是舆论界,大致有两大类解释:

  

一、香港之香,来自于英治时期建立的自由市场及其一整套法律体系;
  

二、香港之香,来自于其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及内地所给予的强大支撑。

   

1949年中国内战消停,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转机—— 一方面是以上海人为主的内地富商,携带巨额流亡资金涌入;另一方面是冷战降临,中国内地被铁幕包围。在这一点上,后人不能不佩服英国对红色中国的率先认可,这对换取香港“现状”暂时不变,无疑大有裨益。而新生的红色中国,也明智地勒住了战马的缰绳,留下香港,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铁幕合围中留下了一个顺畅出气的窗口。
  

偌大的中国都堵上了,只留下香港一窗,巨量的物资进出口蜂拥而来,量全国之物力,推香港之繁荣,小小的香港被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稳稳砸中。彼时的香港发迹,与其说是“香港奇迹”,不如说是“中国奇迹”:一个大国(未必是强国),奇迹般地与世界断绝了往来,而且一断就是30年,香港因此也就奇迹般地获得了腾飞。其实,不光香港,包括中国台湾、乃至日本,亦都因此沾光。
  

那是香港腾飞的第一次重大机遇。
  

两次转型崛起


“单口通商”,最初仅仅是转口贸易,这也是二战前香港的支柱经济。随着“单口通商”积累了大量资本、技术、劳力、原料和经验,香港逐渐具备了发展加工业的条件。1960年代,全球经济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香港比台湾、新加坡、韩国都更早地抓住这个机会,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大力发展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终于打造了“亚洲四小龙”之龙头地位。60年代末,香港制造工业产值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成衣、手表、时钟、玩具等十种产品的出口名列世界首位,很多产品己经远销世界各地。香港产品出口的比重则由50年代初的10%左右增加到80%左右,制造业己经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而彼时的内地,依然在政治运动的旋涡里挣扎,不仅令香港、台湾等亚洲四小龙少了一个原本应该强劲的竞争对手,也给香港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与市场腹地,这也正是香港有别于另三条“小龙”的关键竞争力所在。
  

从1949年到1979年,可算是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

  

毫无疑问,在香港的经济崛起中,内地因素而非制度优势,才是区别于任何其他经济体的独特竞争优势。九七回归之前,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在封面文章中宣告“香港已死”(The death ofHong Kong),对九七后的香港前途表示悲观。历史已经证明,这一判断充满了傲慢、偏见与无知,美国人所忽略的,正是内地因素对香港繁荣的关键作用:长期封闭,及突然开放,都是香港的发展良机。


百花争香的挑战


香港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发生在九七回归前后。


在香港此前的经济奇迹中,已经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对房地产及金融投机的过度依赖。亚洲金融风波来袭后,香港在1998年甚至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情势危急,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大力相救,后果难料。尽管缓过劲来,但这场危机的确打碎了香港的华丽外罩,大大削弱了香港的自信心和自我感觉,投射下巨大的阴影,香港人开始尝到了“失落”的滋味。
  

危机之后,香港一直试图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中央政府也大力推动了诸如CEPA等政策,予以扶持。香港继续充当着内地最大的进出口商品转口地、最主要的资金筹集地、国有企业海外上市首选地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集中地等,这些都令香港成为内地改革开放红利的最大分享者之一。
  

毕竟,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千“窗”百孔,香港的窗口垄断优势大大减弱了。而随着内地经济的强势崛起,香港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少,优越感日渐丧失,挫折感开始出现。
  

九七后,香港自身的一些问题,也加剧了“边缘化”的进程,阻碍了其与时俱进进行转型的能力培育。
  

一是香港的投机心理。在长期的高速发展泡沫之下,港人普遍有着“    快钱”的心态,整个社会的投机心理严重,从炒股、炒楼到炒作所谓的科技电讯产业,莫不如此。而当楼市下滑时,港人居然游行要求政府救市,可谓是对“自由市场”的一大嘲讽。
  

二是香港对于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从政府到民间,总是将“起楼”作为拉动经济的不二法宝。
  

三是总是期望中央政府的特殊政策。
  

回归17年来,与其说那是香港走向“边缘化”的历程,不如说那是走向正常化的历程。无论是在冷战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所获得的那种特殊国情支撑,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悲剧,是“非正常”的。而改革开放的过程,则是中华民族复兴、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从一窗通气到千“窗”百孔,从一花独芳到百花齐放,这是中国的进步,当然也是香港的进步。香港不再独香,这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也是香港之福。
  

回归17年,紫荆花旗下的香港,也快到了成人礼的年龄。在更大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香港如何与时俱进、焕发新“香”,是考验港人和政府的试金石。香港能给自己、给国家、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新“香”呢?


雪珥  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君宪与革命百年回望”系列: 被诅咒的龙椅

    下一篇:三次革命过后,还有什么值得人类沾沾自喜?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