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纺”)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纺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在吞并中纺粮油之后,中粮似乎开始着手其内部改革,《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目前国资委已经对中粮的内部改革方案予以肯定。未来中粮将把企业划分为18个模块,大幅削减中间层级。计划总部职能部门从13个压缩到7个,人员从610人调整至240人之内,下放用人权、薪酬权等。
但是,之前业界对于中粮的诟病主要在于其大国企病严重,内部结构复杂繁冗,效率不高,虽然中粮也曾尝试用“悦活”等这样的市场化鲜明的品牌来带动其内部改革,但目前来看效果不佳。此次中纺并入是否能真正推进中粮内部的改革?使其真正市场化?
近日,据国资委人士透露,中粮集团向国资委递交的改革方案已经获得国资委同意,未来中粮将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模式进行改革。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的专业化企业”。
该人士同时透露,未来中粮将按照投资公司职能设置为大部制。精简优化总部管理职能,整个集团总部的职能都要调整。
由于中粮是国企改革的试点企业,一旦中粮模式成功,极有可能向其他央企推广。
除此之外,上述人士表示,“整个集团总部的职能要调整,管控体系也有大变化,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肯定也要变化,这说明了要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国企改革深化都会导致下一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调整。”
中粮人士表示,中粮改革的方向是将集团改组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中粮董事长赵双连对外勾画中粮未来的模式,“中粮将按照‘小总部,大产业’的原则,把资本经营与资产管理经营分开,压缩管理层级至三级,形成定位清晰且职责明确的‘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架构;瘦身健体,优化精简集团总部,做实专业化公司(平台),总部下放资产经营调度权,直接管理专业化公司(平台),实现集团总部向管资本的转型。”
据了解,依据精简高效原则,中粮将总部职能部门从13个压缩到7个,人员从610人调整至240人之内,做实资产层和生产层。同时,将用人权、资产配置权、生产和研发创新权、考核评价权及薪酬分配权等五大类关键权力下放给专业化公司。
此外,依据业务聚焦原则,中粮组建了18个专业化公司(平台)。专业化公司(平台)的目标是解决产业发展中专业化经营的问题,以资产、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为核心,是资产经营层面和管理体系改革,不涉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
据记者了解,2015年8月,中粮和中纺就开始接洽,商谈重组一事,《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报道。
彼时,中纺与中粮的重组还处于高层初步接洽阶段。虽然外界获知的进展较少,中粮的对手,益海嘉里已经获知了中纺和中粮将合并的这一消息。
目前益海嘉里在中国小包装油市场上,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中纺和中粮的合并,使得益海嘉里将面临着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
据了解,此前,中纺一直有意和保利进行合并,但是这一计划遭到了国资委的否决。
据了解,国资委积极支持中粮中纺重组,认为“重组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化大粮商,增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数字显示,中粮中纺同处农粮行业,粮油业务国内市场规模分列第一和第三。重组后,中粮国内油脂加工产能将达2400万吨,整体市场份额提升至18%,成为国内第一,位居全球油脂加工企业产能前列。重组后的棉花业务产业链条,占据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
曾任中纺粮油高层的资深人士徐建飞认为,“中纺和中粮合并后,从物理规模上讲,是扩大了,但是不要和国内企业搞‘内战’,要打‘鬼子’,不要打兄弟。”
中粮的竞争对手一直都是益海嘉里,益海嘉里的小包装品牌金龙鱼一直压制着中粮福临门的份额。但是,中纺并没有自己的小包装油品牌,因而,从市场终端的角度看,中纺和中粮的合并不会在终端给益海嘉里造成太大的危险。
益海嘉里作为外资企业,也一直在工厂选址、收粮等各个环节与中粮展开竞争。
“规模上做大只是产能变大,绝对不是获胜的关键,国际规则、运行机制、发展战略等软实力才是核心。”徐建飞表示。
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而言,官本位思想仍然是限制其发展的掣肘。中粮此前的“大国企病”也被业界所诟病。
“以大豆行业为例,如果说,国际粮商的运行动力80%来自逻辑,20%来自权力,那么国内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目前大概是40%靠逻辑,60%靠权力。近年来,靠权力(职位、而非逻辑)决策导致亿元级别巨亏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从南到北,从国企到民企到上市公司,教训十分深刻。”徐建飞曾经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代表中国企业参与交易。
为了灵活管理,在未来架构改革中,中粮下属的专业化公司对立项有规划和运营权,集团总部把控和批准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重点环节,对年度预算实行刚性考核的同时管投资来源、管业务界限、管投资底线。此外,还将设立综合风控管理部门,统筹审计、法律、质量安全和风险控制等综合监督职能,由集团董事会直接领导;设立审计垂直管理体系,外派专职董事、监事,对国有资本进行监管、风险预警跟踪以及科学评估。
但是,这样的组织架构调整能否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中粮的“大国企病”?中粮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排名前三的大粮商,但是,在人才方面,整个中国企业都受到制约。“目前,中国大豆企业的主要交易员,睡眠不够的不在少数,外盘、内盘、基差、运费和销售都得紧盯,有点一人踢全场的意思。这不仅对自己的身体不利,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没好处,应努力打造出一个像德国队这样配合默契的团队,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车间”,分工协作。”徐建飞指出。
(索寒雪 中国经营报记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