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跟滴滴一样都是移动出行,互联网大巴行业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跟其他互联网大巴项目不同的是,小猪巴士的车辆为新能源汽车,而且在运营上动了更多心思。
8月1日,滴滴与Uber中国宣布合并,看起来互联网出行市场的格局已定。但厮杀并未结束。易观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大巴将在2016年迎来激烈竞争,并继续洗牌”。
在互联网出行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大巴的历史更为短暂。2015年7月,滴滴巴士上线。同样是在9月,成立仅仅半年的“考拉班车”传出倒闭的消息。
尽管如此,这仍旧是一个令创业者和资本都产生兴趣的领域。2015年6月和9月,嘟嘟巴士宣布获得Pre-A和A轮共6000多万元融资,2015年9月,滴滴宣布获得30亿美元融资时透露,互联网巴士将是投入的方向之一。2016年2月,嗒嗒巴士获得纳川股份1.28亿元的战略投资。
2015年,小猪巴士CEO李俊有印象的相关企业已经有15家左右。小猪巴士于2014年10月正式上线,2016年1月宣布获得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大洋电机6000万元A轮融资。
跟其他互联网大巴项目不同的是,小猪巴士的车辆为新能源汽车,而且在运营上动了更多心思。
李俊把2016年2月前视为晋级赛,接下来是更加残酷的淘汰赛。这家不乏情怀的公司能在出行市场的枪林弹雨中活下来吗?
以下为李俊采访节选:
小猪巴士是国内最早一批做互联网大巴的公司,目前我们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30万。
我2004毕业后做SP,2006年创业做了一个软件下载站,之后参与过QQ浏览器、360手机助手项目,中间也有几次创业。
对我来说,做什么事情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又粗又长的赛道,这样就能容纳更多的竞争者和更长时间的运行,这样的赛道发挥空间比较大。我一直看好两个行业,一是通信领域,它解决人与信息交流的问题,另一个是交通领域,解决了人与物理的问题。
在交通领域,我们的选择不是公交就是开车或者打车,这样一来,使用者要么忍受不堪的服务,要么忍受高额的费用,这中间是一个空白。互联网大巴车能发展,一是大家对于公共交通有怨言,二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最重要的是滴滴刺激了这个市场。
这个行业目前经历了两个阶段。去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家都试探性的在做,依靠某一个痛点切入进来,有很多是在不断试错,有可能是运气好、融资能力强,或者运营能力好。
今年的春节是该阶段的落幕。如果第一阶段是晋级赛,第二阶段就进入了淘汰赛,大家对于行业的玩法会清晰一些,资本力量会更大,参与者开始全方面、立体化的竞争。这一阶段有几家比较有实力的公司存在,但是总体不多不乱。到明年年中,第二阶段就会落幕。
小猪巴士的商业模式是想打造交通网络系统的生态化。
我们现在的合作方是各地的运输公司。新能源是我们一个特色,它是一个很好的领域,并且整个行业也会随着新能源的契机而发生产业升级。
大巴车市场主要分为市内用车、旅游用车和城际用车三大部分,我们以市内用车去切入,这个用户复购率比较高,用的频次也高,然后去向其它点扩散。车辆使用率高才会有现金产生,先在市内用车站稳脚跟,再跟旅游结合起来,这样车辆使用率就会足够高。我们也在扩展城际,同时校园包车、旅游包车等等我们也在做。
从传统的运输来看,单靠付费也有可能实现盈利,但是只是在一个范围之内,绝对赢利的线路可能相对较少,这存在一个开发的问题。对我们的挑战是,怎么样通过提高整体调度效率的方式,把这样的线路做的更多,让更多用户涌入进来。
很多人在巴士上40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就是注意力经济。所以除了传统付费,我们目前在做梦幻巴士。梦幻巴士分为A类和B类,A类是以商家的合作在全国覆盖范围,但不是在一个固定的线路去做,B类会在我们固定的线路。
A类主要按照合作方的需求把车体进行改造,做成一个营销平台、发布平台。比如改变座位的分布,甚至改成一个酒吧的样式,成本也不是很高,我们称之为移动商业价值空间,它可以到处去移动,这样就可以有很多站点,很多人参与到其中,并且因为是沉浸式的体验,可以更加的互动。我们跟开心麻花、京东合作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小猪巴士每辆车都有个“巴主”,他们都是志愿者,会参与这辆车的管理,由于长时间坐一趟巴士的基本都是同一群人,所以巴士也有社区交友属性。
虽然跟滴滴一样都是互联网出行,对于互联网大巴车行业来说有很多不一样。
大巴是不标准的,比如座位数不标准,司机素质能力不标准,线路也不标准,会有很多重运营的东西,确实会有资金上的消耗,但也可以通过运营的方式,比如车辆采购方式、跟供应商合作的方式等等降低成本。
第二是营销手段不同,在这个行业,给很多优惠券并不一定让用户用你的车。如果线路不符合需求,倒贴别人也不会坐,所以大巴车用钱的方式跟滴滴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行业不适合打闪电战,它要消耗的资源很大,比如要开一条线路,每辆车租车成本800块钱,再乘以21天,一个月要花多少钱?所以每铺一个城市成本都很大,打闪电战不是一个正常企业能消耗的起的,按照原来的打法打不透。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