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背后的科研难局

鹰巢VOL38 2015-10-19 4663 1

诺奖背后的科研难局


从10月6日到10月9日,获奖之后仅仅4天时间,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下属的中药研究所就召开了两次新闻发布会,以满足中外媒体的采访需要。

  

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的理由:“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让外界颇感吃惊的是,85岁的屠呦呦并非中科院院士,甚至成为博导的时间也不算很长,她多年来在中药所只带了5名学生,一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

  

1969年,屠呦呦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开始对抗疟药物进行筛选。

  

1971年,屠呦呦从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经过整理和筛选发现了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该药物经过14年的研究和实验在1986年获得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抗疟药物研究是国家为支援越南抗美斗争而下达的一项任务,当时被称作532项目。中药研究所是参与的69家单位之一,屠呦呦当时的身份是主要科研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但是,在1972年3月532项目的会议上,屠呦呦第一个提出青蒿中性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疟效果,引起全国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这引导其他研究人员不断深入,最终导致了新一代抗疟药物的诞生。

  

由于国内很少爆发疟疾,这一开创性药物在国内销量很小。但是,在处于热带的发展中国家,青蒿素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世界上用于抗疟的药物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奎宁,一类就是青蒿素,前者因为抗药性的问题已经使用少了,青蒿素成为主要药品,这些年尤其显著。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到100%。

  

即便从1986年算起,该药也已经在世界上使用了30年。

  

“屠老师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中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医学博士李玉洁说,“国外对她成果了解比较晚,这可能也跟她发表SCI论文不怎么热情有关系吧。”

  

有一位国外的学者正在做一篇有关青蒿素的论文,起先以为屠呦呦虽然发现了青蒿素,但是开展研究的深度不如国外。他和屠呦呦交谈后,发现很多方面屠呦呦已经获得了成果,大为震惊,于是回国重新改写了论文。

  

学术界也有人对屠呦呦获奖表示质疑,认为青蒿素是团队的成果,而在屠呦呦之后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罗泽渊、魏振兴、李国桥、周维善、李英等多名科学家。

  

但事实上,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她第一次使用乙醚在低温下提取出有100%作用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这三点就决定了她在青蒿素成果中最关键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程书均院士曾经参与FDA第一个批准上市的植物药——儿茶素的研发,他表示,诺贝尔这样国际大奖只发给个人,从来没有发给团队。“一般是发给关键成果的领军人物,看谁最先分离出有效物质,而且能证明该物质在疾病的有效防治中起到作用。”

  

青蒿素来源于中药,或者说来源于植物药,而诺贝尔奖颁发给青蒿素的发现者被业界认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鼓励。

  

不过,如果说此次诺奖是对中医中药的鼓励,则显得过于隐晦。因为此次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3名科学家,其共同点是对寄生虫药物做出贡献。

  

“还是表现了诺贝尔奖对中药的认同,”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朱晓新评论,“因为青蒿素毕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没有中医古方《肘后方》,哪来的青蒿素?这就表明了对中药传统理论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屠呦呦并没有在青蒿素领域发表多少SCI论文,但是她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提醒我们在学术职称评定上不应过分强调SCI,强调论文的数量和份量。”


(刘腾)

我也说一句

已经有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一篇:政策红利第二波来袭,破解“新三板危机”

    下一篇:财政沉淀资金2000亿,有钱不花暴露出的真问题

    QQ空间 新浪微博 豆瓣网 微信

    请先来登录吧

    没有经营者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请先来注册吧

    已有经营者账号?立即登录

      报名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

      加入班级成功!

      请保持手机正常使用,我们会随时与你联系确认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