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从西南农村走出来的创业家,曾经面临的选择。他上的是农机校,多年在农机系统工作。过去这曾是一份体面的职业。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成片农田被分割成一家一户的豆腐块;农民没有需求,大量库存积压;再加上离退休员工的福利;1990年代,原有的国有农机流通体系土崩瓦解。
结果就是,整个行业萎缩了,平均毛利率只有3%-4%。在里面的人都很痛苦。很多人才从这个行业中流失了,留下的都是对这个行业有感情、有理想但又看不到前途的人。
他算是这个行业里比较有头脑的人,于是夫妻创业,搞医药流通去了。药品行业有暴利,没几年,就完成了原始积累。可他还是不甘心,又做回了原有的农机流通。忍住各种诱惑,用搞医药流通赚的钱,来贴补农机流通的生意。
本质上,医药流通和农机流通都是“二道贩子”的生意,都属于不怎么伟大的行业。
什么是不伟大的行业?企业进入门槛低,维持行业秩序的成本大大高于搞破坏的成本;市场玩家众多且分散,没有所谓的行业龙头老大;不讲行规就是行规,灰色地带太多;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赚消费者的钱;员工流动性高且完全没有职业荣誉感;产品技术含量低,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
这样的行业在中国还有很多:家政服务、整形美容、便利超市、房产中介、餐饮酒店、票务旅行、系统集成、教育培训、家庭装修、SP……
这样的行业有机会吗?当然是有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小公司在里面食。正经赚钱虽然不容易,但想亏钱也不容易,如果手段灰色一点,还有。这样的行业能出一流的公司甚至伟大的公司吗?难,很难,不过一旦品牌确立,就可能一骑绝尘。
麦当劳用了60多年,沃尔玛用了50多年,星巴克和全家超市用了40多年,新东方用了24年,携程用了18年……
上述这些公司,都有着统一的共性:无一例外地早早确立了强大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创始人或CEO带头实践;经年累月专注地完成简单任务,并把它做到精致,在组织不断放大的同时,始终保持甚至提升着质量标准;极端看重消费者的口碑而非利润,像爱护眼珠子一样重视自己的品牌,老实做好本分。
对于大多数没有技术天才或者独特资源、雄厚资本的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不伟大的行业(通常是围绕着人们衣食住行的行业),只要有恒心,同样可以做大做成。关键在于创始人有无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有无超越同行的价值观和标杆管理,并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换句话说,就是把生意变成了事业。
沃尔玛当年起家时,沃尔顿老先生做的就是乡村杂货店,没有风险投资,没有卫星通信,没有规模优势,没有全球采购,没有中国的廉价工厂,有的只是“天天低价”的理念而已。当他建立第一个配送中心的时候,距他开办第一家店已经20多年了。
天下也没有做不大的生意。以家政清洁服务为例,1947年创办的Service Master(服务好集团)就是一家服务全美超过1000万客户的清洁服务公司,2007年被PE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创始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公司宣言中有四条,“尽心竭力荣耀主,助人成长成功,追求卓越,不做亏本生意”。
越是难做的生意,正因为艰难,尤其需要创业者能吃苦善学习愿分享。越是赚快钱的生意,越需要创业者把它做精细做深做长久。
当然,现在是2.0世代了。如果碰巧你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和新模式的杠杆作用的话,从创业到成功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换句话说,创业者没有必要把眼睛老盯在那些伟大的能推动经济改变人类生活的产业上。钢铁、汽车、电信IT、互联网、软件、金融等等,这些曾经引领风骚的行业里的确曾产生过不少伟大的公司,但技术趋势太难预测,产业环境的变化太快,昨天的赢家很可能明天就会死在沙滩上,比如克莱斯勒,比如王安电脑,比如网景,比如MOTO,比如贝尔斯登。
股神巴菲特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做的行业很普通但运营很出色的公司,比如喜诗糖果。它们通常都有一个拿钱不多但非常敬业的CEO,有几十年传承的企业文化,现金流稳健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优质品牌,就像“护城河”一样,帮助它们在一个个不伟大的行业里自成王国。
事实上,本文开头所讲的农机出身的创业家,在苦苦打拼了10年后,依靠连锁模式发展,让自己的公司成功登陆了创业板,成了创业板上自然人股东最多的公司,出了几十位千万富翁。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只有当做好事的人赚钱比做坏事的人多的时候,人们才会主动去做好事。反之则劣币驱逐良币,甚至有可能把一个伟大的产业做成不伟大的行业,比如中国的互联网,比如手机,比如医药行业,等等。
(文章来源:商学院杂志)
全部评论